AIDS Q&A
愛滋Q&A
《皮囊之下》:我父母是怎麼死的?這個問題引領我來到「血液」這

 

文:卡優・欽戈尼(Kayo Chingonyi)

 

血液

當我遇見陌生人,比方說是在晚宴的場合上,而且對方問起了我的家庭或童年的時候,我會試探到底自己可以保留多少。特別好的情況是我剛好坐在一個外向且話多的人旁邊,只要我不時發出一些適當的聲音回應,對方就會欣然自行填補空檔。「我聽別人說你是詩人;那一定很困難。我的意思是,寫詩到底可以賺到什麼錢啊?不過,我聽到你出了一本書,做得很不錯,所以你一定是做對了什麼,對嗎?」很有意思的是,我發現交流竟然可以是,有一方一直在說,而你簡直可以不太搭腔,卻還是與某人繼續對話。如果我感覺特別想要調皮一下的話,我會虛構一些事情。惡作劇的訣竅就是要試著不動聲色,只要你可以板著臉說事情,即使是疑心病最重的人一時也會姑且接受。

 

有些時候,我根本不需要編織故事,有些人會主動臆斷我的生活,而我絕對不會糾正他們。因此,當他們問起我成長的地方,等我回答後,他們就會自己想像我是跟著父母在那裡生活,與其跟他們做進一步的解釋,更簡單的方式則是按照對方自以為是的真實。跟第一次見面的人說話,實在不是與對方分享自己人生中最痛苦的現實的適當時機。然而,當兩個人試著要認識彼此,都努力表現得輕鬆自在的時候,對話中出現的事情卻讓我難以啟齒。如果說實話的話,我真的不知道要如何輕鬆訴說真相。

 

要是有人問起了我的父母親,我不能夠告訴對方:「他們在我小時候就過世了。」或者倒不如說,我是可以告訴對方的,可是真的這麼做的話,馬上會硬生生地將兩人的對話帶往一個必定的方向。因為父母照道理是不應該在孩子還那麼小的時候就過世的,因此與人分享了我的生命中最原初的真相,那意味著引起對方的不自在。「他們是怎麼死的?」是隨後自然而然會出現的問題,可是至少在這個講求克制的國家,至今還沒有人真的這樣問過我,即使他們的表情有時透露了這樣的訊息。面對著是要讓陌生人相信我有過一個自己沒有過過的人生,還是要看著他們臉色改變而努力想知道該說些或做些什麼,我通常是選擇謊言。

 

我父母是怎麼死的,正是這個問題引領我來到了血液這個主題。

 

如果我是處於樂於交談的情緒,加上有人直接這麼問我:「你的父母是怎麼死的?」我就會仔細衡量自己是否真的能夠實話實說。我可能會說自己的父母親是死於一種「血液疾病」,這樣一來既有提到重點,但是卻寬容地模糊。我極少提到的是,我的父母親都是死於愛滋病毒(HIV)所引發的支氣管肺炎。我也從來不詳細說明他們的死亡是因為愛滋病毒阻礙了白血球的功能,而白血球有助於身體的自我保護。

 

我也沒有辦法繼續解釋,在我的出生地尚比亞(Zambia),「各個地區的成年人的愛滋病毒的感染比例不同,一般認為大約是介於百分之十二到百分之二十之間。」我也不會談起尚比亞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其境內大概有近五十萬的孩童都因為愛滋病毒而失去一位父母或雙親都過世。我之所以不想談這些不外乎是羞恥的關係,畢竟愛滋病有著極端的汙名,其中多是以極為有問題的方式將之種族化,而且我們對愛滋病毒如此缺乏了解,以至於我不覺得自己能夠說出真相而不引起任何評斷。

 

或許我對於評斷的恐懼是值得加以挑戰的。或許,比起廣泛的文化讓我們所相信的,人們其實要來得更加寬容。不過,超越這樣的恐懼所涉及的風險卻讓人覺得還是相當高。甚至是對那些跟我最親的人,我都是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告訴他們愛滋病對我的人生歷程所造成的影響。我之所以知道自己的父親是死於愛滋病毒感染,那是因為母親在覺得我的年紀夠大而能夠了解的時候向我解釋了一切。而在我的母親開始生病的時候,我壓根兒沒有想到她也感染了相同的病毒;她從來不曾跟我解釋何以她的體重掉了那麼多,或者是說明她為什麼需要我陪她到醫院去做那麼多的檢測。

 

我現在則理解了,那是她不願接受的狀況。她拒絕了也許可以活下來的治療。她會那麼做是因為羞恥嗎?她已經不在了,不能來回答這個疑問,而我所能臆測的就是在那段必定是她人生痛不欲生的時期的可能感受。然而,如果羞恥是她拒絕協助的部分原因的話,那麼我一定要終結這樣的羞恥。

 

對於無法在自己臨終之際向我說出口的事情,她就留待我的阿姨和叔叔為我解釋。在我慢慢適應和哀悼一段時間之後,有一天,阿姨把我帶到一旁,她問我會不會很好奇母親是怎麼過世的。她問話的方式其實留了些許餘地,我大可回答「不會」,可是當她問完話,我說自己是好奇的;我確實有一些問題。在我書寫這段往事時,對於阿姨知道把對話延緩到適當時機的能力,我是記憶猶新。她那時以冷靜的神情看著我,那個神情就如同她從前告訴我一個困難真相時的表情一樣:在我過完十三歲的生日沒有多久,她在我上學前坐著跟我說話,她告訴我,就在那天的清晨時分,我母親的肺衰竭了,而醫護人員沒有把她救回來。

 

當我跟阿姨有了更詳盡的第二次對話之後,我就開始覺得自己一定也有愛滋病毒。愛滋病毒是有可能經由母親的血液傳染給胎兒的,不是嗎?要是我一直沒有接受治療怎麼辦呢?我現在才理解到,我的愛滋病情結無非是我想要逐漸接受發生的一切的首次努力,包括了自己對於父母親死亡的方式的感受,除此之外,還有自己對於許多人知道的尚比亞就只有一件事的感受,那就是要是這些人知道些什麼的話,他們就只知道尚比亞是世界上愛滋病毒感染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我很氣憤自己的家庭竟然無法倖免於這樣的統計;不只是我的父母,連他們的朋友、鄰居和親戚也都感染了病毒。我的身體怎麼能夠容下這麼多的恥辱呢?我必須要知道自己是不是也有愛滋病毒,以便消除心中的所有疑問。

 

就我記憶所及,我一直很害怕針頭。至於我所謂的害怕,那是說只要有針頭的影像出其不意地出現在我的腦海中,我的身體有時就會突然痙攣;至於我所謂的害怕,那是指在我四歲或五歲的時候,當我有一次被帶去讓醫師為我追加注射時,我只看了一眼準備好要與我的身體接觸的針頭,我就拔腿逃跑,跑出了診療室、醫療中心,並且一直跑到路上,跑到有人有辦法追上我才停止;當我站在路口決定自己過馬路是不是聰明之舉的那一刻,我就被捉到了。

 

當我終於提起勇氣去接受愛滋病毒檢驗的時候,當時的我是個主修英國文學的大學生。我的大學相當盡責地告知學生,學校有提供免費、便利、保密且無需事前預約的性保健服務。某天,我一大清早就自行去了醫學中心,而當我坐在候診室的時候,我試著不要與人四目交接,也不要臆測別人到那裡的原因。我推想著,只要我沒有這麼做,他們也不會對我這麼想。終於有人叫了我的名字,並且引導我進入一個診間,裡面的醫師問了我一些問題。我的性生活是不是很活躍?不是。那我為什麼來這裡看醫師?我為此解釋了一番。

 

這是我第一次跟另外一個人大聲地說著這些話。醫師聽完後告訴我,我受到病毒感染的機會不大,何況我們根本不可能知道我的母親是不是在懷孕期間染上愛滋病毒,而且就算果真如此的話,母嬰垂直感染率(在沒有醫療介入的情況下)約介於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四十五。接著他們就抽了我的血送去檢驗。

 

在我走路回家的途中,我想著獲知結果可能意味著什麼。我知道醫師是對的,我感染愛滋病毒的機會確實不高,可是要是真的染上的話,我會有何反應呢?我會告訴任何人嗎?我刻意繞遠路回家,等到終於回到房間之後,我靠著牆坐了下來;那是漆著某種白色油漆而且裡頭藏著螞蟻窩的木屑牆。我就倚著有著螞蟻出沒的牆壁等著我的電話鈴響。為了消磨時間,我在腦中想了一遍可能的所有結果,無益地反覆思考著。我不覺得自己有辦法解釋,也就沒有告訴任何人發生了什麼事。我這樣坐在房間裡,很不科學地自個兒研究起了時間及它的相對速度,經過了感覺像是好幾個小時、但是極可能只不過是九十分鐘之後,有人打來電話跟我說明了檢驗的結果。

 

我沒有感染愛滋病毒。

 

確認沒有感染之後,我有了不同的想法。接受檢驗是開始談論愛滋病毒如何影響了我的生命的第一步,這個動作開啟了我緊閉的心扉而讓我願意開始與人對話。那已經是距今將近十三年前的事,可是一直等到現在我才開始了解到,我根本不需要為那個被我叫做「血液疾病」的東西感到羞恥;當我放下了自己對它的羞恥感,我的生命的一個重擔儼然就此卸下。確實只有在我真的接受了一切發生的事物,我才能夠實實在在地活在當下;這麼一來,每當有人問起我的父母親,我就可以告訴對方,他們兩人是在大學的時候認識,在那個時候相戀,後來則是在我還小的時候就過世了;我每天回想起來還是會感到有些難過;不過,即使會讓我難過,我依舊活在人世間,因此只要活著一天,我就會試著不讓那份傷痛是我每一天僅有的感覺。

 

相關書摘 ►《皮囊之下》:我夢見自己的腸子從體內滑落到濾鍋中,像是煮好的義大利通心粉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皮囊之下:15則與身體對話之旅》,健行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衛爾康收藏館(Wellcome Collection)

譯者:周佳欣

 

文學與醫學結合之作,探索人體奧妙!

 

我們自以為裹覆於這身肉體的自己是單一個體,肌膚輪廓之內的一切就是「自己」,殊不知……——奈歐蜜.埃德曼(Naomi Alderman)

 

當你真的活過一陣子,你的皮膚就不會看起來像顆桃子;當你真的活過一陣子,介於你和世界之間的那道有彈性的屏障會顯露出某些你奮戰得勝的戰役痕跡。我們因而應該看到那些疤痕所透露的美麗。——克里斯汀娜.帕特森(Christina Patterson)

 

由於膽囊或闌尾對我們早已失去象徵或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決定要捨棄它們就相對容易些。到底在醫學上、心理上和情緒上不可或缺的是我們的哪些部分?我是我的身體嗎?可是又有多少部分是我想要或需要的呢?——奈德.包曼(Ned Beauman)

 

詩其實是個身體事件。一首詩會改變讀者對於自身肋骨和橫膈膜的經驗。詩可以幫助創造胸膛的一種空氣顫動,而肺部將會因之冷靜或衝動。完成的詩作、歷久不衰的詩作、一次呼吸的勝利!……所以到了最後,就在呼吸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系統,我們領略了絕望、堅忍及喜悅,來自於歌、來自於詩。——達爾吉特.納格拉(DaljitNagra)

 

埋在我們皮膚和骨骼下有不同的器官,從泵血的心臟、肺部的膨脹到腎臟的過濾,這些和其他的器官是我們生存所必須的,然而,我們對它們知之甚少,本書將告訴你更多關於它們的故事。

 

多位世界頂尖的作家聯同醫學專家,為讀者展示身體各個器官的特質。包括二○○六年柑橘文學獎新人獎得主娜歐米.愛德曼揭示了腸子以及我們對食物的沉迷;湯瑪斯・林區讚揚了子宮的奇蹟;A.L.肯尼迪探究了鼻子召喚記憶的驚奇能力,至於菲力普.克爾則是追溯了腦部手術的非凡歷史;毛姆文學獎得主奈德.包曼探討闌尾並不如我們所認為是沒有用的器官。

 

十五位作家聯手奉獻這本旨在探索身體奧祕和啟發讀者對自身身體的關注。希冀透過檢驗人體的獨特部分來釐清人的境況。雖然每篇文章的作者不同,但是都圍繞著一個相同的主題:究竟這些不同的人體部分(器官和腺體)是如何讓我們成為了現在的自己呢?他們與醫學專家一起,分別選擇了不同的器官,以優美迷人的文字,將生澀的醫學知識娓娓道來:人類的胃內包含許多貓大腦內發現的腦細胞;肺的重量等同一條麵包;創傷的記憶能展示在皮膚上等。

 

《皮囊之下》將是一次動人、幽默、迷人的文字旅程,有時更令人意想不到,跟隨著本書的腳步探索的人體神祕景觀,讀者將會歷經一趟令人嘆為觀止的旅程。

 

文章出處

相關文章
猴痘疫情蔓延 維州數百人感染

維州衛生廳針對猴痘(mpox)疫情發出警告,今年患者較兩年前顯著增加,目前已記錄了300多個病例,近30人住院。 維州衛

購物車
Scroll to Top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獲得紅絲帶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