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S Q&A
愛滋Q&A
【人物側寫】在歧視中站穩腳步:跨性別難民坦尼亞的美麗與勇氣

文/社群編輯部

在孟加拉東南部的一座羅興亞難民營裡,有一間不太起眼的小型美容院。推開簡陋的門簾,25歲的坦尼亞(Tanya)正替女孩修整髮型、描繪眼影。這樣的畫面溫柔而日常,卻是無數困難交織後的成果——因為她,是一名跨性別女性;而她的生活場景,是難民營。

坦尼亞來自緬甸,是羅興亞少數民族的一員。自2017年緬甸軍事鎮壓以來,數十萬名羅興亞人被迫逃離家園,尋求庇護。坦尼亞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對她而言,難民身份只是人生挑戰的一部分;身為跨性別者,才是她每日面對的最大風險。

她說,自己在十幾歲時公開性別認同後,便不斷遭受暴力與羞辱。即使在難民營中想探望母親,卻會遭鄰居潑水、扔石頭、拉扯頭髮,最後只能選擇不再探訪。「身為羅興亞人生存很難,身為一個跨性別的羅興亞人更加困難。」

但她並未退縮。年輕時在緬甸當美容學徒學到的技巧,成了她重建生活的鑰匙。在難民營中,她靠著理髮與化妝手藝,不僅賺得穩定收入,更贏得居民的信任與支持。她的月收入約5,000至6,000塔卡(約新台幣1,360至1,630元),已高於大多數難民的生活水準。

更重要的是,她將這份技能轉化為助人的工具。目前已有四位跨性別女性在她的指導下培養美容專業,順利找到海外工作。儘管仍有許多跨性別者選擇隱藏性別認同以求平安生存,但坦尼亞選擇走在最前面,用行動改變偏見。

「我只希望被視為一個人——不是負擔,也不是恥辱,而是一個值得被尊重的人。」

這句話,是她的心聲,也是對全世界的呼籲。

跨性別者在全球許多地區仍面臨高度歧視、暴力與孤立。根據人權組織估計,孟加拉全國實際的跨性別人口可能多達150萬人,但在官方登記中,僅有約1萬人被認可為「第三性別者」。其中,多數人被家庭放棄,教育與就業機會遭剝奪,甚至被迫乞討或從事性交易維生。

在這樣的背景下,坦尼亞的故事並非童話,而是一段在現實泥淖中仍願發光的生命紀錄。她用一雙手,剪去性別刻板,描繪尊嚴的輪廓。

她沒有要求世界特別對待,只希望「被當作一個人」。在這句話背後,是跨性別者長期被剝奪的人性空間與心理安全。這不僅是一場關於性別認同的奮鬥,更是對人類尊嚴的堅持。

在跨性別現身日即將到來之際,讓我們記住:
每一位坦尼亞的出現,都是對這個世界溫柔卻堅定的提醒——
他們不是問題,不是負擔,更不是恥辱。他們,是人,是同行者,是值得被尊重與看見的生命。

原文出處: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44014

相關文章
購物車
Scroll to Top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獲得紅絲帶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