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妻子照顧過3位疑似愛滋寶寶
從一開始也有的擔心害怕、到最後愛到無法自拔
從「假日拔巴」到想當孩子「真正的拔巴」
為了領養第一個照顧的「好小子」
他和妻子每周末從台北到台南上課
籌好了12萬元的領養費用
卻發現,「好小子」就要被送到瑞典去了⋯⋯
【編按】許爸爸,不是台灣唯一在領養孩子過程中心碎的人。
儘管台灣出生率幾是世界最低,今年開始,老年人口將首度超過幼兒人口,每一個新生的孩子對台灣極其珍貴。然而,有愛心領養孩子的家庭,卻又困難重重。譬如疑似愛滋寶寶,在國內出養乏人問津,過去還能有少數短暫照顧他們、了解這些孩子「無害」的周末寄養家庭願意收養。
2012年《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上路後,強制收出養必須透過指定機構媒合、並禁止指名收養,阻斷了周末寄養家庭把孩子領養回來的路,只能看睜睜看著他們被送往國外。「為什麼愛了,卻不能收養!好揪心、好刺痛!」連續幾個領養家庭都發出了這樣痛苦的吶喊!
4月,是兒童的季節。我們多麼希望台灣這片土地,能讓每一個孩子都幸福快樂地長成、台灣未來的希望。儘管,送養出國的孩子,或許也能有另一個天地;但提供讓每一個孩子儘可能留在自己出生地、在愛裡滋養,是我們對台灣社會應有的期許。
今起,《民報》將推出〈愛,在他鄉〉——台灣領養家庭的故事與收養制度檢討。首先,讓我們從許爸爸的故事說起。
許峻彰,愛慈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們稱他「許把拔」,從2012年底許峻彰和妻子一起加入疑似愛滋寶寶的周末寄養家庭之後,就「回不去了」,他稱自己是「愛中毒」,愛上了,就無法停止,即將迎接第四位寶寶到家裡,然而最遺憾的是不能留住第一位周末寄養的寶寶「好小子」,想收養卻不得其門而入。
許峻彰和妻子都是虔誠的基督徒,育有2子。會成為疑似愛滋寶寶的周末寄養家庭,一切都是誤打誤撞。許峻彰回憶,當初會成為愛慈的志工,是因為教友「胡爸爸」的關係,胡爸爸是愛慈基金會第一位台灣人的周末寄養家庭,他想孩子都大了,也決定伸出援手,「但是胡爸爸沒有說是疑似愛滋感染的寶寶,只說周末寄養,但『頭都洗了』,怎能又拒絕!」
「心裡的毒,比愛滋病毒還可怕」
許峻彰跟妻子討論,說要周末寄養的孩子是疑似愛滋寶寶,太太只說「那我們條件和資格符合嗎?」許峻彰很感動妻子的接納,也希望藉由此事跟2個孩子進行一次愛的教育,還盛重的召開「家庭會議」,全家討論之後,歡喜張開雙臂迎接第一個寶寶「好小子」的到來。
因為信仰,他和太太認為「我們都是神的孩子,可能現在不認識,但是在天上都認識,願意貢獻微薄的心力,讓疑似愛滋的孩子有暫時的寄託。」他印象深刻的是,帶回9個月大的「好小子」,第一晚他信誓旦旦要自己照顧,但卻病倒體力不支,半夜爬不起來,妻子無怨悔的起身為孩子拍背換尿布、「媽媽的背影如此美麗」,讓他更愛妻子,相信「好小子」是上天的祝福。
還有一次,「好小子」還在睡,許峻彰和妻子去大賣場,兩個當時分別唸國中和高中的兩個兒子負責照顧「好小子」,他記得一回到家,看到兩個兒子在幫大便的弟弟「好小子」洗屁屁,邊嚷嚷說「原來當父母這麼累」,他心裡滿是感動。
許峻彰不諱言,一開始他跟一般民眾一樣,對「愛滋」有莫名恐懼,深怕接觸或口沫傳染,但經由周末照顧「好小子」之後,才發現他跟一般孩子沒有不同,會哭會笑,同樣可愛,而且也了解「疑似愛滋寶寶」並不代表帶原者,而即便和帶原者一起生活,只要沒有血液和體液接觸、也無母子垂直傳染,其實是沒有感染疑慮的,他體會到「心裡的毒,比愛滋病毒還可怕」。
毒癮戒斷症狀讓「好小子」易躁動、驚醒
因為「好小子」生母有毒癮,因此「好小子」有戒斷症狀,睡眠時間短,易驚醒,肌肉張力大,不過戒斷症候群大概維持3-6個月左右就會消失。
照顧「好小子」並不容易,但許峻彰全家人都樂在其中,每個周末風雨無阻接回「好小子」,有時還會請假,帶著「好小子」去玩,幫孩子紀錄,拍照,清楚列下發展的過程。愛慈社工說,「許把拔」幫寶寶們留下的紀錄好完整,讓人看了都感動。
「好小子」在許峻彰家的周末寄養生活,從9個月持續到1歲半,經過8、9個月相處,全家都已視「好小子」如己出,他會叫許峻彰夫婦「把拔、馬麻」,許的兩個兒子更視「好小子」為親弟弟。
但隨著「好小子」排除愛滋感染的可能性,1歲半時依規定從愛慈基金會結案,另作安排,許峻彰萬般不捨,也只能跟「好小子」道別。他記得,2013年10月結束寄養前,他帶著全家一起去旅遊、環島,做為跟「好小子」的告別禮物。「非常不捨」,分開的時候,小兒子也流淚,但那時以為「好小子」是回到原生家庭,因此帶著祝福,眼淚中有喜悅。
為了收養「好小子」花錢南下上課、辦良民證
許峻彰說,長達9個月的相處,「好小子」結案後,家裡籠罩著低氣壓,「很像一個家人不見了」,他盡量不在太太面前提孩子的名字,因為太太一聽到就哭,甚至請假無法上班。為了接續對「好小子」的愛,他們持續當愛慈的周末寄養家庭,但是仍然關心「好小子」是否過得幸福,沒想到聽到「好小子」並未如願回原生家庭,而是被安排到機構即將出養,「既難過又燃起希望」,收養「好小子」似有一線曙光。
經由社工的追蹤,許峻彰夫婦得知「好小子」在南部一個媒合收出養的服務機構,他們知道不能指名,也不能私下探望孩子,可是為了更接近一步,去年3月夫婦兩人報名該機構的收養媒合課程,在希望收養的孩子條件上,他們任何條件都沒選,包括「孩子沒疾病」、「身世清白」⋯對許氏夫婦來說,愈不設限,愈可能收養得到「好小子」。
許峻彰也說出心中的吶悶,台灣的收出養制度,設限太多收養人社會地位的調查,調查收養人的財富、家庭狀況,卻不是調查有沒有愛、對孩子熟不熟悉,他很不解,但為了配合收養制度,只能支付12萬元的上課和媒合費用,還和太太去申請「良民證」。
無奈「好小子」將出養瑞典
即便這樣努力,還是不能如願收養到「好小子」,根據社工最近追蹤,「好小子」去年9月媒合到一個瑞典家庭,即將在最近出養到瑞典。許峻彰說,「好小子」離開台北時大約是2歲,現在已經4歲了,他想「好小子」應該已不記得他們,但他還是跟社工請求說,出國前希望去看「好小子」最後一面,不知夢想是否會成真。
當初是為了好小子去上課,收養動機還在嗎?許峻彰肯的說,既然都要愛了,不能只愛「好小子」,受限於法令制度,他好像報名了一場「追逐賽」,最終無法如願收養「好小子」,不過愛要轉移給別人,還是會完成領養過程,希望給別的孩子一個幸福的家,「雖然肯定領養不到好小子了,雖然有個孩子無辜的離開台灣了,但不要再讓別的孩子失望了」。
愛孩子的許峻彰說,以前他常常周末開著七人巴士,到南部去找他們第二個和第三個周末寄養家庭結案的孩子們,和孩子原生家庭都保持很好的互動,一起出遊,未來他希望「七人巴」變「中巴」,假日載著更多孩子一起出遊,對他來說,這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