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4日,司法院公布釋字第748號解釋文,宣布為保障同性婚姻自由與平等權之民法屬違憲,此舉使台灣有望成為亞洲首個同志婚姻合法化的國家。在此之前,自1998年之荷蘭始,歐美許多國家早已制定相關法律以保障多元性別之基本人權。然而,對於非典性別認同的壓迫與霸凌,從來不是單就法律層面便能解決。上述國家仍存有各種形式之性別暴力與歧視,遑論還未有相關立法之國家,在諸多壓迫之中,針對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愛滋病)之長期問題意識形態,更如幽魂縈繞,深掘人心。
自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89年出版《愛滋及其隱喻》(AIDS and Its Metaphors),指出愛滋作為想像之敗德隱喻,所導致的社會集體暴力與歧視,國內外愛滋病相關論述不斷湧現;然而至今愛滋作為文化隱喻的社會徵候並未消除,甚至在各種教育體制與社會運動中,以偽假姿態持續其迫害。在此情形之下,以愛滋病作為主題之文學、文化、藝術相關作品,在大眾閱聽者之間的傳播潛力,將同時具備載舟覆舟之力。既然以愛滋為題,其呈現方式自然影響觀眾對於愛滋的感受和想像。
東尼.庫希納(Tony Kushner)於1991年推出的劇作《美國天使》(Angels in America),正是如此矛盾論述下的歷史性體現。1991年,何大一還未提出雞尾酒療法(1995),愛滋病長期作為敗德隱喻的集體恐慌如野火燎燒全球。《美國天使》以同志情慾與愛滋為核心架構,其中對於認同與疾病討論相當深厚。
Photo Credit:高雄電影節提供戲中普萊爾(安德魯加菲飾)向友人展示手臂內側的「卡波西氏肉瘤」。在愛滋病引起恐慌的90年代,愛滋病的病徵也成為社會、文化的象徵符號,
但是這種90年代的論述方式,在2017年是否還能生產有效的批判功能,是今日再度搬演的重要議題。誠然,《美國天使》中對於愛滋病徵的描寫,諸如對卡波西氏肉瘤(Kaposi’s sarcoma)的「死亡天使之醇黑之吻」比喻,以及籠罩全劇的渾厚悲劇氛圍,或許已然過時,然而劇中將愛滋想像、宗教信仰、國族意識形態交叉揉和、表裡互織的故事結構,卻依舊鮮活地說明了現今仍亟待解決的制度與文化性議題。
本次高雄電影節所放映的《美國天使》為英國國家劇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於2017年4月始,在萊特頓劇場(Lyttelton Theatre)演出的版本。其劇卡司包括安德魯.加菲爾德(Andrew Garfield)、丹尼絲.谷(Denise Gough)、奈生.朗(Nathan Lane)、詹姆士.麥克阿鐸(James McArdle)、羅素.托維(Russell Tovey)等一眾英美實力派演員。演出全長7小時30分鐘,電影版本更添入了與《美國天使》劇中議題直接相關之紀實影像,包含街頭社會運動、排練場、劇作家創作說明、導演訪談等,觀眾得以飽覽劇裡劇外之完整製作概念。
正如庫希納於電影訪談中所說,《美國天使》所處理之人物情感關係,涉及深沈恐懼、道德倫理等,實在難以在一般演出時程3小時內處理完成,因此最終長達7小時的作品長度,實是不得不的結果。《美國天使》作為美國近年最具影響力之劇作,由於規模弘大,在台灣罕見其搬演,較具規模者包括2005年台大戲劇系第三屆畢業公演版本,以及2017年藝穗節之《我們來做美國天使》之改編版本。因此,本次之電影放映,可謂珍貴之及時雨,提供對當代劇作、性別議題、國族討論、宗教論述、種族研究與表演方法有興趣者完整的資訊。
Photo Credit:高雄電影節提供長達7個半小時的英國國家劇院版《美國天使》,如此長度考驗著觀眾、演員、導演以及舞台設計、背景設計各個層面。這次在高雄電影節播出,是台灣難得一件的完整版本。
《美國天使》相關劇本研究不可勝數,本次的演出方式,並未刻意遠離劇作家的創作,而是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以寫實融合風格化之表演方式,稍稍吹淡了原作濃烈感傷的悲劇感,並添增了黑色幽默的強度。多個旋轉式舞台的精準交叉調度,增強整齣戲的節奏,大量的冷調頂光,使舞台上瀰漫著幽魂之氣。相較於其他元素的整體搭配,交響弦樂的使用倒是顯得有些疏離;此外由於演員夾雜英美籍,其台詞呈現方式難免有腔調上的細微誤差。整體而言,本次演出無論在表演、舞台、服裝、燈光上皆屬上乘之作。舞台上滿載熱度的演員肉身,與其身後高大、低限主義(minimalism)式的乾淨景片,更突顯劇中情感與制度相衝之核心議題。
正如湯馬士.龍(Thomas L. Long)所論證,當代藝術工作者得以透過對愛滋啟示錄(AIDS apocalypse)的酷兒式挪用,召喚對於愛滋相關醫療、法令、慣習等結構制度上的反思。在距離首演四分之一個世紀後,英國國家劇院的《美國天使》搬演,仍然深具意義與價值。如此看來,當代社會的愛滋相關議題,仍有極長的一段路要走。
劇中,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的HIV帶原者普萊爾(Prior),每每提及自己的病況,顫抖的嘴唇搖晃著孱弱的身軀,卻又倔將地渴求著男友路易的愛情;路易強壓著早已內爆的焦慮、恐懼與憤怒,推拒著普萊爾的情緒勒索的同時,擁抱著普萊爾搖搖欲墜的背脊。時至今日,愛滋病已能透過適當藥物治療獲得妥善處理,然而像《美國天使》劇中人的心靈創傷與族群矛盾,卻從來沒有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