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褐髮藍眼,隻身由歐陸來台灣工作
未婚,卻是一個「台灣小孩」的媽媽
她愛她的孩子、還想愛更多孩子
但台灣社會,卻讓她想愛、都好難
只因為她想領養的孩子是疑似愛滋兒
儘管孩子都已排除感染
但社會的歧見卻比愛滋病毒更難排除
「她們的生母不能給的、我可以給」她說。
多年前從歐洲遠到台灣工作的Selina(化名),雖然是單身,但當時有穩定的收入與伴侶,在教會朋友引薦下,成為愛慈基金會第一個『單身』的周末寄養媽媽,可愛的「小米」就這樣走進她的生命,成為她與台灣更深的連結。
雖然,「小米」一出生帶著「疑似愛滋」的註記,但與絕大多數這類的孩子一樣,經過投藥與追蹤即排除感染。在2012年《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實施前、還允許指定認養,獲知小米生母將出養後,透過合法領養手續,成了小米的「藍眼睛媽媽」。
記者會現身 保母認出竟拒帶小米
Selina非常以「小米母親」這個身份為榮,曾在愛慈基金會周末認養家庭的記者會中現身說法,不料,透過電視的傳播,當時小米的保母看見了,竟十分驚恐,認為小米是愛滋兒,拒絕再照顧小米。
此事讓Selina大感震驚,才發現,台灣社會對愛滋歧見如此之深,不要說和真正愛滋感染者生活、接觸,都很安全。更何況,小米根本不是愛滋感染的孩子。但為了讓她的女兒不受社會歧視的病毒「污染」。自此,Selina再也不曝光、更不讓小米曝光。
幾年過去,小米長大,從小娃娃變成小學生,在小米成長過程,Selina告訴小米她的身世,也讓她知道她的生母是愛滋病毒(HIV)感染者,小米雖然年紀小,不過懂事的她明白自己沒有生病,可是要保護生母,所以不能讓別人知道這件事。
想給小米添妹妹 無奈法令不允許夢碎
Selina說,小米跟一般的孩子一樣,活潑可愛,「我們一直公開談論關於她的生母與生父。她也知道生母的長相,因為我們有一本她的相簿。」她希望用健康開放的態度陪伴小米一起成長。
「我的女兒知道自己是被領養的,她理解她的生母因為無法照顧她而做出讓她被領養的選擇。」小米有時會說「媽咪,我想跟其它同學一樣有個爸爸、還想擁有一個妹妹」,Selina希望為小米圓夢,積極存錢想領養第二個跟小米一樣的疑似愛滋寶寶。
Selina藉由周末寄養的方式,陪伴另一個愛慈基金會照顧的疑似愛滋女寶寶,也在每次的陪伴時光拍照留念,幫女寶寶製作一本相簿,裡面有她和小米的合照,這位女寶寶會說話之後,會指著相簿說「這是我媽媽、這是我姊姊」,小米想當姊姊的心願大大滿足。
女寶寶被排除感染結案後,因於法令已修改,Selina無法指名收養,只能眼睜睜看著女寶寶進入機構媒合平台,她想要進入平台去領養,卻因為其歐洲籍身分,不符合這個媒合平台的出養國籍,第一關就無法通過,今年初確認女寶寶已經被出養到其它家庭了。
愛慈基金會說,Selina一直很認真工作存錢,希望能認養第二位疑似愛滋寶寶,讓家更完整,可是法令阻礙困難重重,所謂的「情理法」,當政府把法擺在最前面,有情也沒用,從此也沒機會再見這個孩子。
「這些孩子需要愛 不要歧視」
Selina說,在台灣,她很少看到有領養小孩的家庭,當然,領養疑似愛滋寶寶的更是少之又少。她覺得很匪夷所思,因為「HIV其實不容易感染,除了母子垂直感染、另外就是透過性交行為與共用針頭,誰會和寶寶做這些事?而即便是和帶原者有唾液、眼淚接觸、或共用馬桶也不會傳染。」
Selina也提出數據顯示,醫療的進步讓愛滋媽媽在生產前開始服藥,剖腹產減少感染風險。就算是愛滋媽媽沒有服藥,垂直傳染風險大約15-30%,並非百分之百。這些愛滋媽媽生下的孩子,雖然他們從醫院抽血的結果是陽性反應,但那是從她的生母身上來的抗體反應造成的結果,不代表他們已經感染HIV,經過投藥和追蹤之後大半都排除感染,根本不必擔心。
「他們如同一般寶寶一樣,只是特別需要更多溫柔的愛和照顧,這是他們的生母無法給予的。」Selina說,雖然無法如願再收養第二個疑似愛滋寶寶,可是她希望社會大眾破除一些迷思,多給這些孩子愛與關懷、不要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