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新生命是喜悅的,但也充滿許多未知的風險和變數,現代醫療科技雖然已能透過許多產前檢查技術,了解母體和寶寶的健康情況,然而所有檢查都有極限,當結果出現落差時,容易讓滿懷期待的準爸媽們難以接受,對醫病溝通造成極大考驗。藥害救濟基金會訪問高醫婦產部產科主任莊蕙瑜,她強調產檢的主要目的不是保證健康、保證安全,而是要降低母嬰的死亡率,只要能及早發現風險、提早介入和處置,減少一分未知,就能多一分安心。
孕期有變數
產檢目的是為母嬰保命
許多孕婦產檢時最關切的問題是:「胎兒健不健康?做哪些檢查夠不夠?」,其實「保命」才是最重要的課題。莊蕙瑜主任表示,我國母嬰的死亡率與鄰近的日、韓相比,仍有進步的空間,因此政府將產檢次數從10次提高為14次,希望進一步降低母嬰的死亡率。
以對孕婦和胎兒會造成致命危險的子癲前症為例,這是孕婦懷孕20周之後出現的高血壓問題,主因是胎盤功能異常,導致子宮動脈血管擴張不佳,媽媽要用很高的血壓,才能把血流提供給胎兒,然而若要抑制媽媽的高血壓,又會導致胎兒的血流供應不足,唯一解決方法就是提早生出來,然而胎兒過小可能無法存活。
現在可透過篩檢找出子癲前症的高風險群,對這類孕婦提早使用抗凝血劑,可降低7成的發生率,或是延後子癲前症發生的時間,讓胎兒愈接近足月時出生、愈有機會存活,這就是產檢存在的意義。然而,臨床上仍無法百分百預防子癲前症發生,這也是目前醫療的極限。
檢查有極限
盡可能揪出已知潛在疾病
目前常規的產檢項目就是針對母嬰安全,檢查母親是否有愛滋、梅毒、B肝等可能傳染給胎兒的疾病,還有透過超音波看胎盤著床位置、胎兒大小、胎位、心跳等,來評估胎兒狀況及是否有前置胎盤風險。因為醫療的進步,也有越來越多自費的高階檢查,像是母血唐氏症的篩檢、羊水檢查及羊水晶片、高層次超音波等,可更了解胎兒是否有潛在疾病。
莊蕙瑜主任提醒,任何檢查都有極限,僅能提供當下胎兒的健康訊息,儘可能發現已知的疾病,並不能作為寶寶健康的「保證」。以超音波來說,只能反映「今天的檢查有無看到異常」,但胎兒是持續生長的個體,目前沒看到異常並無法確認未來也是如此,而且超音波的成像有一定的誤差,太小的病灶很難被看到;抽羊水檢驗染色體,可確認染色體數量,但無法保證發育沒問題;即使更高階的基因檢查,也只能針對已知的基因疾病來篩查,罕見疾病仍難以完全避免。
死胎別自責
失敗經驗是為下次做準備
對醫師來說,臨床上最難溝通的情形就是胎兒突然沒了心跳,「這不是妳的問題!是孩子還沒準備好!」莊蕙瑜主任指出媽媽往往很自責,認為是不是自己做了什麼不該做的動作、吃了不該吃的才導致這個結果,這時醫師與家人的支持很重要。
她說明若是在懷孕早期(12周以下)發生流產,多半是胎兒本身的染色體有異,或是根本找不出原因;不過若流產不只一次,或是在後期才突然發生死胎,就要去查潛在病因,比如媽媽是否有未知的免疫問題或其他疾病,再透過醫療的協助,一起努力讓下一次的懷孕度過這個關卡。
問診給資訊
孕期各種異常都值得告知
由於胎兒的健康跟母體密切相關,莊蕙瑜主任建議孕婦要詳細告知疾病史,如果曾有懷孕的經驗,要讓醫師知道曾遇過哪些身體狀況,以針對可能的風險預做準備;孕期中除了注意孩子的胎動,如果身體有任何跟過去不同、覺得有異常之處,都值得提供醫師做為線索,比如有孕婦常常出現瘀青,以為只是不小心撞到,經過檢查才發現是凝血功能異常,如果沒有及早處置,就可能危及媽媽和寶寶健康。
「媽媽好,寶寶才容易活」,莊蕙瑜主任強調,懷孕生產的風險不可輕忽,產檢不光是從影像看胎兒生長,更重要的是追蹤母體的身體變化,為平安生產做完善準備。呼籲準媽媽們多關注自身健康,依個人狀況與醫師溝通需要的產檢項目,共同克服孕期各種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