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中國科學家培育出對愛滋免疫的「基因編輯寶寶」的新聞佔盡版面。其實,台灣已有超過3萬1千人愛滋患者成功將體內病毒量降到儀器偵測不出的水準。他們的生活、外表、壽命都與一般人無異,而且,不用基因技術,也能生出健康寶寶。
25歲的健身教練小傑(化名)理著乾淨的平頭,常穿凸顯壯碩肌肉的無袖背心。他去年底認識同性男友阿青(化名),互有好感,曖昧的兩人正準備進一步確認關係時,晴天霹靂的消息從天而降:阿青驗出HIV陽性,也就是感染了愛滋病。
「當時聽到蠻震驚的⋯⋯,但仔細想想,其實好好治療就只是個慢性病啊!」小傑以他一貫沈穩溫和的口氣對《天下》記者回憶。
消化了一兩個小時,他跟阿青說:「我們在一起吧!」
那天起,阿青積極接受治療,小傑負責盯著他吃藥、為他補身體。短短一個月,阿青的免疫力上升、病毒量也測不到,成功控制病情。醫生告訴阿青,現在的他可以安心與伴侶發生性行為,不用擔心傳染給別人。
愛滋病患者也能擁有正常生活
台灣愛滋病學會常務理事、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洪健清說,愛滋病患者不能發生性行為是一個迷思。2008年,瑞士衛生局率先提出U=U(Undetectable,偵測不出) = Untransmittable,不具傳染力),指出血液與精液的病毒量同步。若血液中測不到病毒,精液也同樣不會測到,等於沒有傳播力。(延伸閱讀:同志才需要預防?破解愛滋病4大迷思)
而後,加拿大等各國提出後繼研究,結果都證實,即便與「測不出病毒」的感染者發生無套性行為,都沒有任何健康性伴侶被傳染。
愛滋病患者只要好好接受治療,成功將病毒量降到儀器偵測不出的水準,就可以跟一般人一樣,不用擔心病毒傳染給親密的伴侶。(Shutterstock)
要達到U=U,感染者必須穩定服藥治療,這件事在過去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1995年,中研院院士何大一發明的雞尾酒療法問世,愛滋病不再是聞之色變的「世紀黑死病」,而是吃藥便可控制的慢性疾病,如同肝炎、糖尿病。只不過「吃藥」的難度不低,當時感染者一次得吃下超過10顆藥、每天3至6次,伴隨強烈的副作用如噁心、拉肚子等,很多患者的治療難以持續。
隨著愛滋藥物研究的逐年進步,現在的感染者只需「一天一次一顆藥」,只要服用一顆小小的膠囊,副作用低,大大改善了治療狀況。(延伸閱讀:全球愛滋藥最大突破、授權金最高醫材都MIT 台灣生技站起來了?)
如今,根據疾管署的最新統計資料,全台灣有3萬7千多名愛滋感染者,已有超過3萬1千人穩定服藥、成功將病毒量降到儀器偵測不出的水準。他們的外表、健康狀況都與一般健康的人相同,甚至只要終身服藥,壽命也與健康的人相同。
「這是一個很正向的研究結果!」洪健清說,這讓感染者知道,只要好好治療,就可以跟一般人一樣,不用擔心病毒傳染給親密的伴侶。
事前預防性投藥,提供多一道保護
理論上,只要阿青定期服藥,小傑和阿青已可當一對正常的同志情侶。但現在還多了一重保護,小傑加入了今年9月疾管署推動「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補助計畫」,每天服用一顆抗病毒藥物「舒發泰」(Truvada)。該計畫針對1千位高風險者提供1年的藥量。
2012年在美國上市的「舒發泰」,是目前研究上最有效能事前預防HIV感染的藥物,若穩定服藥,預防效果超過95%,效果僅次於保險套。
苗栗苑裡李綜合醫院急診護理師、同時在台中衛生局疾管科兼職服務6年的陳傳翔,總是跟來做愛滋篩檢的人說,PrEP是一種「自私」的保護措施。因為這是一種主動保護自己的預防性藥物。
「過去我們只能被動的預防,問對方有沒有愛滋?病毒量測得到嗎?要不要戴保險套?但萬一對方騙人,我們要怎麼保護自己?」本身也是同志的陳傳翔說,所以即使價格高,一顆要價400塊,他仍自費購買這一道保護自己的防線。
29歲從事服務業的阿哲(化名)也在補助計畫內,屬於第二類的他沒有固定伴侶。他說,一般人不見得會馬上揭露自己是帶原者,因此主動吃藥保護自己,就不用擔心對方是否誠實。
洪健清說,性伴侶是否誠實之外,最嚴重的問題,其實是「不知道自己是帶原者」,或知道但不願意接受治療的那群人。透過預防藥物,可以減少被這群人感染的可能性。但目前因價格過高,除非在補助計畫內,一般人難以負擔。
這也是全世界普遍關注,且長期宣導的議題:知道自己有沒有感染HIV。今年是世界愛滋病日第30年,年度主題就是「了解自身感染狀況」(Know Your Status),呼籲民眾主動預防、定期篩檢,因為沒有自覺,才是最可怕的事。
穩定治療,愛滋病患者也能生下健康寶寶
此外,愛滋藥物的進步,不僅可應用在同志圈的愛滋防治,更可造福罹患愛滋的異性戀夫婦。
洪健清說,自己常遇到來求診的血清相異伴侶(即異性戀夫妻,其中一方為HIV感染陽性、另一方為陰性),都是想知道自己有沒有機會孕育健康的下一代。
洪健清解釋,早期藥物發展不夠成熟,若要懷孕自然產,媽媽要在孕期注射藥物、新生兒也得吃4至6週的藥物,即便如此,仍有一成的胎兒會被感染。
如今,越來越多證據證實,只要透過穩定的藥物治療,媽媽在受孕前,自己或伴侶偵測不到病毒量、不具傳染力,當然就不會傳染給胎兒。
「今天我才遇到一個感染者!第一個孩子都5歲了,現在又懷孕了,都很健康!」洪健清說。
若感染者為爸爸,洪健清還會建議媽媽服用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控制病毒量之外,透過預防藥物多提供一層保護,來確保自己、胎兒不被感染。
PrEP是由兩種藥物組成。都是用來抑制酵素,阻止病毒轉化成DNA,進入到細胞核內,進而複製、感染。換言之,PrEP雖然無法阻止病毒進入到體內,但能像個衛兵,成功阻止病毒完成複製、感染。
「能否讓病毒進入體內之前就擋下來?」洪健清說,這就是幾天前中國科學家賀建奎研究團隊,宣稱以基因編輯技術培育初愛滋免疫寶寶所用的技術。(延伸閱讀:中國教授打造愛滋免疫寶寶 為什麼噓聲比掌聲大?)
先撇除倫理不談,洪健清用易懂的方式說明,中國科學家的做法,是將病毒要進入體內的那道大門鑰匙孔,「像小朋友惡作劇般用口香糖塞住,這樣病毒就永遠進不了家(體內)!」
但這並非百分之百能成功的做法,他說,人體這道大門,其實有兩個鎖口,中國科學家堵住了一個,還有另一個,病毒仍能透過變異方式進入體內。
因此,與其把希望寄託在基因編輯技術,不如穩定治療,做到U=U;同時主動向醫師諮詢評估,服用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主動預防病毒感染。(責任編輯:吳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