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國內愛滋病毒感染人數,今年平均每天增加6例,並集中於青壯年族群。對於愛滋病仍然存在不少迷思,包括:男同性戀才會得愛滋、才需要做愛滋篩檢」、「固定性伴侶就不需要做HIV篩檢」等,專科醫師針對常見迷思一一破解!
愛滋沒有高風險「族群」,只有高風險「行為」
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同時也是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洪健清醫師,站在第一線多年投入愛滋病毒感染治療及衛教的推廣,他表示,對於愛滋病毒感染,國人的認知多停留在男男間性行為才會得愛滋病毒、才需要做愛滋篩檢,不知不覺將愛滋病毒感染與男同志族群劃上等號,同時汙名化了特定族群,而忽略了其他發生有感染風險行為的一般大眾,其實這是許多醫藥和公共衛生專業人士所不樂見的。
洪健青醫師表示,以公共衛生的觀念來看,沒有高風險「族群」,只有高風險「行為」。例如主動到台大醫院進行愛滋匿名篩檢的大學生和年輕人,因為篩檢資訊的推廣, 比例逐年增加,其中發生有感染風險的性行為的異性戀的者約佔有三分之一強,不如一般大眾認為,愛滋病毒篩檢都是男同志者的事。
異性戀朋友進行篩檢 觀念已經漸為人接受
這些進行篩檢的異性戀朋友,多是在結束前一段關係後,或想重新開始一段關係前,為了自己和所愛的人的未來而做篩檢,顯示不分族群和性傾向,都需要做愛滋篩檢的觀念,已逐漸為人所接受。
此外,相較過去大多是個人單獨前來篩檢,有朋友陪伴到醫院做篩檢的比例,也有增加的情形。洪健清醫師認為,多數會主動做愛滋篩檢的人,通常對自己是否感染愛滋病毒有所疑慮,也傾向將這樣的擔憂放在心裡、獨自承受。現在有朋友陪伴前來,顯示民眾對於愛滋篩檢的認同,同時也願意接納、支持跟協助需要接受篩檢的朋友,這是愛滋友善的表現之一,令人鼓舞。
但是,如何持續提升一般大眾對愛滋病毒感染有效的預防和保護措施,以及國外已相當普及化的愛滋篩檢的認知與推廣,是公共衛生對於愛滋防治需要繼續努力達成的目標。
愛滋病毒感染 已經是「可治療、可預防」
洪醫師進一步分享,由於醫藥的進步,愛滋病毒感染已經是「可治療、可預防」的疾病,除了大家熟知的發生性行為正確全程戴保險套可以預防感染外,藥物治療與預防方面也有長足的進展。法國和英國的臨床試驗已經顯示, 預防性投藥(pre-exposure prophylaxis,簡稱PrEP),也就是性行為前使用口服藥物來預防愛滋病毒感染,有很好的效果。
事前預防性投藥該怎麼做呢?在國外推展而且已經有廣泛的應用經驗的預防性投藥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天天服用醫師處方的抗愛滋病毒藥物,維持穩定的血中和生殖道黏膜的藥物濃度;第二種在法國推展的方式,是在發生性行為前的2至24小時內,服用一定劑量的抗愛滋病毒藥物,並且在性行為後的24小時與48小時內個在服用,就可保護自己免於感染愛滋病毒。
為了不讓愛滋年輕化的情形更加惡化,洪醫師建議,除了多利用網路上疾病管制署與愛滋病學會等提供的正確愛滋防治訊息,也可以尋求醫護專業人員諮詢、定期進行愛滋篩檢與採取正確的愛滋預防措施,才能保護自己,也保護所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