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台灣民眾對愛滋病的認知,社團法人台灣露徳協會、社團法人臺灣感染誌協會與荷商葛蘭素史克藥廠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共同發起「愛滋認知與焦慮程度大調查」,調查中發現,民眾雖於認知積分平均獲得7.7分(滿分10分),但面對無任何感染可能性之情境時,焦慮程度卻仍偏高,如同桌共餐(43.5%焦慮)、共用浴室(58.5%焦慮),甚至得知前一位就醫者為感染者時焦慮感更提升至近7成(68.1%),反應國人仍對於愛滋帶有迷思與恐懼。
台灣露徳協會副秘書長古佳蓓表示,愛滋認知問卷過去國內進行過很多次,本次調查為跳脫以往的形式,特別設計各式日常生活情境的模擬題,以真實了解民眾與感染者相處時的焦慮程度。調查結果發現,民眾對傳染途徑認知有進步但仍存在誤解,包括近3成認為蚊蟲叮咬具感染力、2成3認為捐血為過去常見感染原因、1成6認為愛滋為飛沫傳染等;且雖對傳染途徑認知提升,但在情境題中飛沫傳染途徑的同桌共餐、打噴嚏等情況,焦慮程度卻背離認知,上升至3~4成,親吻更是提高至8成4。
台灣露德協會公共事務主任藍元亨親身經歷過,綽號光哥的藍元亨說,自己曾經歷與老闆坦承自己感染者身分,不久卻遭無故解雇的情形,當時身邊的朋友都替他抱不平,但他卻覺得也許是個契機,也開始思考自己好像可以為感染者們做更多事,結果就一路從露德協會志工、輔導員到轉全職,現在更成為公共事務主任。
『感染者必須要學習接納自身疾病以及感染者身分地活著!』光哥說,這是最困難的部分,因為雖然社會對於感染者的態度有所改善,但卻仍不足,『雖然本次調查中有看到民眾認同度提升,但我們在實務工作中還是時常會看到歧視,這也提醒我們在愛滋平權的路上還有許多必須努力的地方』。
臺灣感染誌協會秘書長陳威圻分析,這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人從未接觸過感染者,對於不熟悉的事物帶有戒慎恐懼之心,仔細分析民眾焦慮比例高的情境,其實與傳染途徑呈高度正相關,除接觸到感染者血液時焦慮比例高達9成8外,其他如前一位就醫者為感染者以及與感染者共用浴室的焦慮比例都超過5成,背後原因可能都是擔心「血液感染」為愛滋傳染途徑之一有關。臺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林錫勳醫師林錫勳醫師強調,愛滋病毒其實是十分脆弱的,離開人體接觸空氣後,於30秒至3分鐘內即會迅速死亡;而經消毒、滅菌後的合格醫療行為亦無任何感染風險。
古佳蓓副秘書長進一步分析,是否充分了解目前已成為國際共識的「U=U」(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測不到病毒=不具傳染力)也對於愛滋認同十分重要。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約有半數民眾(48.2%)不了解U=U,但在經解釋何謂U=U後,有4成5的民眾對於感染者的態度轉變為比較不會恐懼,可見U=U觀念的建立,有助於化解大眾對於感染者的排斥,減少標籤化。
林錫勳醫師解釋,愛滋病毒傳播的風險與感染者血中病毒量高度相關,而U=U就是指穩定接受抗病毒療法的愛滋感染者,其血液中的病毒量若持續六個月以上控制在測不到的狀態時,其透過性行為將病毒傳染給他人的機率為零。
U=U對於感染者而言,代表終於能卸下長久以來可能傳染給他人的罪惡感包袱,由感染者調查中也可以看到有近9成認為U=U有助於自身疾病認同(89%),更安心地與他人互動、交友。林錫勳醫師表示,拜現代醫學與藥物進步所賜,一個22歲確診的感染者,預期壽命可達77歲,與一般人沒有太大差異,可見愛滋感染已經成為可以控制的慢性病,而幾乎每個接受抗病毒藥物的感染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藥物處方,並在六個月內成功控制病毒,也鼓勵感染者一旦確診應該盡早接受治療,控制的效果會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