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S Q&A
愛滋Q&A
基因編輯寶寶 免染愛滋仍存疑

 

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研究一直是頗受爭議的領域。胚胎幹細胞是早期人類胚胎分離出來的一類細胞,具有體外培養、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徵。這種細胞被認為是一種「全能」細胞,可以分化成所有類型的細胞,因此可以運用在醫學研究和器官修復等多方面。但是研究中需要的細胞需要從人類胚胎中提取。面對這一領域的研究,你會怎麼想呢?

 

由國際幹細胞研究學會和南加大幹細胞共同贊助的2019年年會,26日起在洛杉磯大會堂舉行,為期四天,有來自50多個國家的科學家,生物倫理學家和臨床醫師,分享他們的工作,並討論幹細胞科學的最新發展。其中密西根大學(Michigan)副教授傅劍平(Jianping Fu)的研究領域之一,是胚胎幹細胞。

 

國際上對於胚胎幹細胞研究的爭議,主要在於胚胎幹細胞是人類的一部分,將其提取出來做研究非常不道德。而公眾對該研究的態度直接影響到聯邦政府撥款。調查顯示,對基因編輯技術,88%公眾認為基因編輯會被不道德地使用;88%認為有不好的副作用;86%的人認為影響人類進化;87%的人認為會導致人類不平等。對於胚胎幹細胞研究,66%民眾表示支持,但是對科學家「沒有信心」。

 

應邀出席國際幹細胞研究大會的傅劍平介紹說,目前科學家已經用老鼠的「受精卵」研製出了「合成胚胎幹細胞」,與從人體胚胎中提取的無異。這種合成的不會用到任何人類的精子、卵子或者子宮,也許可以讓大眾更加支持胚胎幹細胞研究。這一研究還可以為人類不孕不育問題帶來曙光,也有助於科學家進行基礎研究,為未來的技術研發提供思路。

 

傅劍平說,在胚胎幹細胞研究上,美國是一個特別嚴格的國家,國際上英國和中國的政策相對比較寬鬆。雖然合成的幹細胞不會和人類有關聯,但是因為各方面都跟人類的胚胎幹細胞無異,也會引來爭議。

 

科學的進步總是會引發人們對倫理道德的思考,月前中國深圳科學家賀建奎宣布,已經通過對受精卵基因的修改,誕生了一對基因編輯嬰兒。消息傳出,全球譁然,也開啟了民眾對基因編輯技術的運用和倫理準則的關注。傅劍平對該事也發表了他的想法。

 

傅劍平說,基因編輯寶寶已經突破了「底線」,違背科學界共同準則。基因編輯用在受精卵上讓其發育,違背了人類正常進化過程,違背自然規律,這是不爭的事實。賀建奎在基因編輯時將其中的CCR5基因進行修改,聲稱嬰兒將免於愛滋病感染,這也是沒有事實根據。愛滋病毒在人體寄存於CCR5,將該部分基因去除,理論上確實可以避免愛滋病毒,但這只是在老鼠上試驗過,人體還不一定會怎麼樣。而且老鼠壽命只有幾年,人卻有幾十年。

 

傅劍平表示,基因編輯技術實際上已經非常成熟。但是不能用在編輯受精卵,影響人類正常進化過程,是科學界普遍的規矩。基因編輯技術可以運用在各個方面,因為大部分人類已知疾病都是基因導致的。

 

新聞出處

相關文章
購物車
Scroll to Top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獲得紅絲帶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