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S Q&A
愛滋Q&A
從優勢觀點去看愛滋感染者與藥癮者
國際愛滋新知

過往許多人會將愛滋感染者∕藥癮者視為病態人格與社會依賴,認為他們是咎由自取而造成此現況,更缺乏同理與關懷的態度去對待,感染者∕藥癮者會有多重的壓力與困境,如:複雜的治療需求、與複雜的醫療系統互動、經濟困難、疾病烙印、自我認同、害怕死亡、人際關係疏離、告知議題、藥癮戒治等等。在這個領域的工作過程中,我會看到許多個案的能力與優勢,即使經歷工作受挫、婚姻失敗,甚至是藥癮更生問題,但他們仍盡力在維持著生活,讓自己可以走下去;即使現今這個社會環境對感染者∕藥癮者充滿偏見與烙印,導致他們受到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但我對他們的努力給予肯定,也希冀社會大眾無須用歧視的眼光去對待。

社會上受到歧視與排除的對象多元,社會排除是動態過程且多面向的,包含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系統,排除的概念最早出現於1960年代的法國,當時被排除者包括了身心殘疾者、自殺者、老年患者、受虐兒童、社會邊緣人、藥物濫用者、失業者、犯罪者、單親父母、家庭解組、多重問題家庭、反社會與其他社會適應不良者等等(Barry,1998;Mandela,2001;Silver,1994)。上述多重被排除的對象,許多在台灣仍是受到排除,而我們服務的對象即涵括在裡面,導致他們在住宅、工作、醫療及各項服務使用呈現不足的情形,因此,在分析社會排除概念與現象時,除了考量物質、社會資源與福利服務外,更應著重被排除者的社會參與及社會融合的議題上。

每個人對生活情境與問題認知有所不同,所採取的因應方式亦會有差異,同樣的問題情境對某人來說也許並不複雜困難,但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就會如同巨大的挑戰在考驗著;同樣地,疾病對每個人有其不同的意義,且每個病患對其自身的疾病會有不同的自我概念,故我們無法憑藉自己對問題的認知,就理所當然認為感染者∕藥癮者也與一般人有同樣的認知模式,每個人都應被視為是獨立個體,有其價值觀與判斷力。另一方面,個案在物質資源不一定會缺乏而陷入貧窮,但在就學、就醫與就業方面的障礙,會導致他們有可能被排拒而無法融入社會,因被排除者可能會產生疏離感、無助感而覺得自己是無能的,工作者必須在此部份給予增強權能,幫助他們發掘自己的優勢與能力,此部份正是從事此領域的工作者所亟需努力突破解決的困境。

優勢觀點始自1980年代的西方社會,目前廣泛運用在各個領域,如老人長期照顧、情緒困擾個案及家庭、物質濫用問題、保護個案服務、精神醫療領域等等;Rapp(1998)將優勢觀點與個案管理結合,發展出「優點個案管理模式」(the strengths model of case management),在後續的相關評估研究中也獲得成效。優勢觀點假定:每個人都有學習、成長、改變之潛能,且每個人都有其優勢(包含能力與資源)。故在工作過程中必須帶著個案去看見自己的優勢與能量,避免給予病理和指導式的處遇方式,如此才能陪著個案一起前進、一起成長,幫助個案過著獨立自主的生活。

最後,愛滋感染者∕藥癮者仍須回歸到家庭和社區,在個案處遇計劃中就突顯出「外展服務」的重要性,惟有透過機構外的訪視與評估,方能深入瞭解個案所處的生態系統和擁有的社會資源,尤其部份個案的情緒心理乃肇因於社會環境與生理需求,若淪為辦公室工作機器,僅對於前來求助的案主提供服務,將無法提供全面且有效的處遇策略。

相關文章
猴痘疫情蔓延 維州數百人感染

維州衛生廳針對猴痘(mpox)疫情發出警告,今年患者較兩年前顯著增加,目前已記錄了300多個病例,近30人住院。 維州衛

購物車
Scroll to Top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獲得紅絲帶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