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S Q&A
愛滋Q&A
照顧愛滋感染者30年 他有些話想說

 

為達成2030年的終結愛滋計畫,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UNAIDS)訂定2020年「90-90-90」(90%的感染者了解自己的感染狀況,90%知道自身狀況者能接受良好的醫療照顧,90%接受治療者的病毒量可以有效受到抑制)的目標;且為提升感染者生活品質,更進一步提出了第四個90,也就是「90%病毒量受抑制的感染者有良好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

 

 

根據我國疾病管制署公布的最新統計,台灣愛滋防治在前三個90已達成「88-92-95」的優異成績,而為了掌握台灣在第四個90的表現究竟如何,台灣露德協會、台灣感染誌協會和荷商葛蘭素史克藥廠台灣分公司共同發起「愛滋認知與焦慮程度大調查」,結果發現國人對於愛滋仍帶有迷思和恐懼。

 

 

 

調查發現,民眾雖在認知積分平均獲得7.7分(滿分10分),但面對無任何感染可能性的情境時,焦慮程度仍然偏高,像是「同桌共餐」(43.5%焦慮)、「共用浴室」(58.5%焦慮),甚至得知前一位就醫者為感染者時,焦慮感更提升至近7成(68.1%),顯示國人對於愛滋仍帶有迷思和恐懼。

 

但這份調查也發現,一旦民眾了解國際共識「U=U」(測不到病毒=不具傳染力)之後,有45%的人可化解恐懼,顯示「U=U」不僅是愛滋治療領域的重大里程碑,也有助於改善社會對於感染者的誤解與對立。

 

檢視相片

唾液、汗水、排泄物、蚊蟲叮咬…會傳染愛滋嗎?

 

台灣露德協會副秘書長古佳蓓表示,愛滋認知問卷過去在國內進行過很多次,這次調查特別設計各式日常生活情境的模擬題,以真實了解民眾和感染者相處時的焦慮程度。調查發現,民眾對傳染途徑認知有進步,但仍存在一些誤解,包括近3成認為蚊蟲叮咬具感染力,2成3認為捐血是過去常見感染的原因,1成6認為愛滋是飛沫傳染等等。

 

 

即便大多數民眾了解愛滋無法經由飛沫傳染,但轉換成實際情境時,焦慮的比例卻提升,反映心中仍有疙瘩。台灣感染誌協會秘書長陳威圻分析,這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人從未接觸過感染者,自然會對於不熟悉的事物帶有戒慎恐懼的心態。

 

 

事實上愛滋病毒(HIV)十分脆弱,離開人體接觸空氣,在30秒~3分鐘內就會迅速死亡,日常生活常見的社交活動沒有感染愛滋的風險,經過消毒、滅菌後的合格醫療行為也無任何傳播風險。

 

 

台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醫師林錫勳表示,感染者的唾液、汗水、眼淚、排泄物等都不具傳染力,至今也從沒有透過上述媒介導致感染的案例,除非你一口氣喝下6公升的「新鮮高濃度病毒唾液」;此外,蚊蟲叮咬時血液極微量,也不足以傳播病毒,且蚊子吸血是單向的,所以更無傳染的可能性。

 

 

投身愛滋醫療30年的林錫勳解釋,愛滋病毒傳播的風險和感染者血中病毒量高度相關,所謂的「U=U」指的是穩定接受抗病毒療法的愛滋感染者,其血液中的病毒量若持續6個月以上控制在測不到的狀態時,其透過性行為將病毒傳染給他人的機率為0。

 

林錫勳說,「U=U」的結論是基於實證醫學並受到多個大型、高品質、前瞻性的臨床研究的支持,超過11萬次的男女無套性行為和男男肛門無套性行為證實無感染之虞。因此,有人打趣地說,一位「病毒量測不到」的感染者要將病毒傳染給性伴侶的機率,比被雷打到還要低。

 

但若是共用針具,「U=U」是否同樣保證零傳染?林錫勳坦言,這部分的實證研究還沒出現,所以還不能斷言;假如是擔心母子垂直傳染,過去的統計發現,若母親未能妥善服藥控制病毒量,傳染給胎兒的機率是37%,但如果媽媽懷孕前按時吃抗病毒藥物,傳給寶寶的機率可望縮減為不到1%,顯見治療就是最佳預防。

 

 

 

林錫勳表示,拜現代醫學與藥物進步之賜,一位在22歲確診的感染者,正常狀態下的預期壽命可達77歲,和一般人沒有太大差異,可見愛滋已經成為可以控制的慢性病,而幾乎每個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的感染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藥物處方,並在6個月內成功控制病毒。林錫勳認為台灣的愛滋防治做得很出色,原因在於多數感染者都有吃藥,達到「U=U」就不會傳染給別人。

 

林錫勳醫師也提醒,想要化解社會歧見,感染者也須負積極治療的責任,應穩定服藥與定期檢測病毒量,才能維持「病毒量測不到」的狀態,治療就是最好的預防手段之一。

 

新聞出處

相關文章
購物車
Scroll to Top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獲得紅絲帶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