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申‧塞繆爾 / 2024 年 1 月 22 日 / aidsmap
結晶甲基安非他命。 尋找康復中心。 知識共享授權。
洛杉磯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減少同性戀和雙性戀男性使用甲基安非他命(冰毒)的頻率方面,任何物質使用治療都比沒有好。這項研究的結果強調了減害比僅採用戒斷方法來管理甲基安非他命使用的重要性。
背景
長期經常使用甲基安非他命(冰毒)與許多身心健康挑戰有關,包括心臟病、愛滋病毒和其他性傳染病、焦慮、偏執以及因服用過量而死亡的風險。雖然最近美國人中甲基安非他命的使用和過量死亡普遍增加,但同性戀和雙性戀男性——尤其是愛滋病毒感染者——報告稱,甲基安非他命的使用量甚至更多,而且往往伴隨著性行為。且使用與較差的愛滋病毒治療結果有關,可能是由於治療依從性差、發炎增加以及病毒複製可能增加所致。
持續使用甲基安非他命可能包括大量使用、戒斷和復發的時期。在男同性戀和雙性戀男性中,使用可以分為經常使用或每天使用的人,以及偶爾使用的人(主要是在週末)。減少使用可能會減少用藥造成的危害。與其僅將延長禁慾視為一個有價值的目標,隨著時間的推移減少使用模式可能會帶來重要的好處,對於大多數使用者來說也更容易實現。
然而,與阿片類藥物不同的是,目前沒有批准的藥物可以幫助控制或減少冰毒的使用。雖然有證據支持使用米氮平 (mirtazapine) 和安非他酮 (bupropion) 等抗憂鬱藥物與納曲酮 (naltrexone) 聯合使用來減少甲基安非他命的使用,但這尚未成為一種廣泛的治療方法。
有一些證據顯示可以進行認知和行為介入,包括預防復發、應對技能治療、社會和環境變化以及獎勵禁慾期的激勵措施(通常是經濟上的)。雖然住院戒毒機構在初期取得了一些成功,但這往往無法長期持續。此外,許多現有的社區為基礎的介入措施,例如 12 步計畫,並不總是非常適合同性戀和雙性戀男性的特定需求,他們在長期使用方面有不同的模式。
重要的是,人們對男同性戀和雙性戀男性長期且不斷變化的甲基安非他命使用模式以及藥物濫用治療對這些模式的影響了解有限。
研究
自2014 年以來,洛杉磯的男同性戀和雙性戀男子被招募加入mSTUDY 世代。該世代包括感染愛滋病毒的男性和有感染愛滋病毒風險的男性,年齡介於18 至45 歲之間。在這項新在的分析中,報告了285 名參與者的數據,這些參與者報告了2014 年至2022 年間2,348 次研究訪問中至少一次使用冰毒的情況。結果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Allison Rosen 博士及其同事發表在《藥物使用與成癮治療雜誌》上。
參與者每年參加兩次訪問,詢問他們在過去六個月中使用各種藥物的頻率,以及他們是否正在接受任何藥物使用治療。在這些訪問期間,愛滋病毒呈陰性的男性也接受了檢測。沒有詢問有關治療類型、強度和尋求治療的特定物質的後續問題。
在一次或多次就診時報告使用過甲基安非他命的285 名男性中,平均年齡為33 歲,其中41% 是黑人,37% 是拉丁裔,16% 是白人,而7% 的人報告自己的種族為其他種族。大多數人在基準線時感染愛滋病毒(64%),並報告沒有接受藥物濫用治療(84%)。這些男性在平均 4.4 年的追蹤時間內平均進行了 8 次研究訪問。
研究人員將甲基安非他命的使用分為三類:頻繁(每天,19%)、偶爾(每週或更少,57%)和不使用(24%)。最重要的是,男性在研究訪視之間是否改變了類別,以及這與接受的治療有何對應。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以前從未用於與甲基安非他命使用相關的數學建模技術來詳細說明他們的發現。
發現
在研究期間,觀察到類別之間有 2,063 次移動。這些舉措反映出冰毒的使用頻率變得越來越頻繁或越來越少。總體而言,男性在研究訪問之間保持相同的頻率類別是最常見的。一個例外是接受藥物濫用治療的男性,他們在上次就診時報告經常使用藥物。
在經常使用藥物的男性中,與其他人相比,大多數(65%)報告接受任何藥物使用治療的人在下次就診時減少了冰毒的使用(轉向偶爾使用或根本不使用),33%的人沒有接受治療。
當消除年齡、種族和愛滋病毒感染狀況的影響時,研究人員發現,與那些報告在就診時未接受物質使用治療的人相比,接受治療的男性從偶爾使用轉為不使用的可能性高出1.63 倍(95% 信賴區間:1.10-2.42),經常使用轉至偶爾使用的可能性高出4.25 倍。(95% CI:2.11-8.59)。
重要的是,目前接受物質使用治療的與使用上的任何增加無關——從不使用到偶爾使用,或從偶爾使用到頻繁使用。
結論
「某種治療似乎有效。我們不能真正說出其機制是什麼,但也許僅僅與治療系統相關本身就有價值,」作者在新聞稿中說。
他們繼續說道:「這些發現具有開創性,顯示人們在接受藥物濫用治療後減少了甲基安非他命的使用頻率」。「減少甲基安非他命使用對健康的好處包括降低與藥物相關的身體不良反應的風險,並提高改善社會、經濟和心理健康狀況的機率。這些數據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支持物質使用治療結果的重要性超出了完全戒斷的要求」。
參考文獻:
Rosen, AD et al. 在洛杉磯男男性行為者觀察世代中,目前藥物使用治療與未來減少甲基安非他命使用之間的關係。 《藥物使用與成癮治療雜誌》,157:209228,2024(開放取用)。
完整圖片來源:「冰毒成癮」。 圖片由查找復健中心提供。 可在 www.flickr.com/photos/findrehabcenters/41626348764/ 上獲取,並遵循知識共享許可 CC BY 2.0。
Substance use treatment effective in helping men reduce their use of crystal meth
Krishen Samuel / 22 January 2024 / aidsmap
Crystal methamphetamine. Find Rehab Centers.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Any substance use treatment is better than none when it comes to reducing how often gay and bisexual men use methamphetamine (crystal meth), a study from Los Angeles has found. This study’s findings emphasise the importance of harm reduction over an abstinence-only approach to managing methamphetamine use.
Background
Regular use of methamphetamine (crystal meth) over an extended period has been linked to numerou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challenges, including heart disease, HIV and other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anxiety, paranoia, and the risk of death from overdose. While both methamphetamine use and overdose deaths have generally increased among Americans recently, gay and bisexual men – especially those living with HIV – report even more use of methamphetamine, often accompanying sex. Use is linked to poorer HIV treatment outcomes, likely due to poor treatment adherence, increased inflammation, and possible increased viral replication.
Ongoing methamphetamine use may include periods of heavy use, abstinence, and relapse. Among gay and bisexual men, use can be split into those who use frequently, or as often as daily, and those who use it more occasionally, mostly on weekends. Reducing usage likely results in reduced harms from taking the drug. Rather than viewing only extended abstinence as a worthy goal, reductions in use patterns over time may have important benefits and also be more achievable for most users.
However, unlike with opioids, there are currently no approved medications to assist with managing or reducing meth use. While there is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use of antidepressants such as mirtazapine and bupropion, in conjunction with naltrexone, to reduce methamphetamine use, this is yet to become a widespread treatment approach.
There is some evidence for both 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 interventions, including relapse prevention, coping skills therapy,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incentives (often financial) to reward periods of abstinence. While residential drug rehabilitation settings see some success in the initial period, this is often not sustained long-term. Additionally, many existing community-based interventions, such as 12-step programmes, are not always well-suited to the specific needs of gay and bisexual men who have distinct patterns around chronic use.
Importantly, there is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long-term and changing methamphetamine use patterns among gay and bisexual men, and what effect substance use treatment has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