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中,「愛滋病」與「同性戀」始終是彼此身上的汙名化標籤,想到其一,很快可以聯想到其二。在這波婚姻平權的辯論中,愛滋病的控制也不意外地成為反方媒體的寵兒。
愛滋病毒主要透過性行為及血液傳染。雖然亦可透過妊娠及授乳造成母子垂直傳染,但自2005年孕婦全面篩檢愛滋計畫啟動後,垂直感染之個案數已持續下降,近年僅有零星個案出現。
透過性行為及血液傳染的疾病所在多有,愛滋病之所以能夠不同於其他,在於它普遍被認為與毒癮及男同性戀相關,再者,它是目前少數無法根治的傳染性疾病之一。但即便如此,愛滋也早已不是過去所說的世紀黑死病。
1996年,愛滋病的治療因「雞尾酒療法」獲得革命性的進展。研究證明以多種抗愛滋病毒藥物同時進行治療,能夠減少死亡率並減緩疾病惡化。台灣亦在1997年引進雞尾酒療法,此後隨著藥物及相關研究不斷革新,台灣的愛滋病毒帶原者已能在藥物控制下,過著與常人無異的日子。愛滋不但不再是絕症,近年的研究報告更顯示,早期發現並規律治療的愛滋病毒帶原者,其平均壽命只約略比一般民眾短少一年。
因此,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早期發現並規律治療這些愛滋病毒帶原者。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UNAIDS)在2010年發表三零政策(three zeros strategy),呼籲全球公共衛生系統以「零愛滋新個案」、「零愛滋相關死亡」,以及「零歧視」作為共同對抗愛滋疫情的方向。
這三個「零」,在醫療資源豐富便利的台灣,最重要的絕對是「零歧視」。所有針對愛滋的歧視與汙名,都是愛滋病毒帶原者與高風險感染者進入醫療系統的最大阻礙。唯有讓所有的高風險感染者都獲得安全性行為、安全針具之相關知識,養成規律篩檢的習慣,我們才能降低愛滋傳染機會,並早期發現新的愛滋個案。也唯有讓所有的愛滋病毒帶原者都能夠卸下心防,開始長期與規律的藥物治療,我們才能夠減少後續的愛滋傳染與相關死亡。
對於愛滋的汙名,除了已造成醫療阻礙,竟也在這波婚姻平權的辯論中,成為反對方的操作工具。
但當我們可以誠摯的祝福安寧病房中時日無多的人們共成連理,為甚麼反而以愛滋為由,限制同性伴侶們進入婚姻呢?疾病不應限制婚姻,尤其婚姻做為一段穩定關係的保障,讓同性戀族群中的愛滋病毒帶原者進入婚姻關係中,使他們能夠因而獲得家庭支持,也絕對有利於醫療照護與社會安全維持。
婚姻平權通過與否,亦與愛滋疫情無關。在已通過婚姻平權的國家中,我們無法在統計數據中發現婚姻平權造成愛滋疫情升溫的證據。
只要會呼吸,就可能得肺炎;只要開始有性生活,不論性傾向,都可能得到愛滋。愛滋的汙名標籤,不僅降低一般民眾對於愛滋的敏感度,也正在嚴重影響相關醫療需求者的就醫意願,使得台灣空有世界一流的醫療水準,但穩定服藥的愛滋病毒帶原者仍未達到聯合國所訂定之標準,造成台灣的愛滋防疫漏洞。「讓愛滋疫情在台灣獲得控制」應是獨立於同婚議題之外的共識,為了這個共同目標,我們應該停止操作愛滋汙名。
停止歧視、停止愛滋傳播必須仰賴相關教育。這樣的教育必須涵蓋全體國民,內容必須涵蓋愛滋、毒品,與安全性行為。日前引起爭議的「彩虹媽媽」,以傳達「拒絕婚前性行為」為唯一重點的性教育,並蓄意忽略安全性行為的教學,便是一個失格的例子。
這種所謂的貞潔教育(abstinence-only program),早在十年前就已被證實無法降低青少年族群罹患性傳染疾病與懷孕的機會(Santelli, 2006; Underhill, 2007)。2010年,美國兒科醫學會更明文指出貞潔教育是一項「不智且無效」的性教育政策。最主要的因素在於青少年除了校園,有太多接觸到性相關資訊的媒介,我們的教育目標應該是要讓學童俱備完整的能力與知識,在所處的社會中保護自己,而非讓他們受到或有訛誤的片段資訊影響,將自己暴露於風險之中。
十年前的美國已是如此,今日台灣的各種資訊媒體普及,性相關資訊的取得只有更加容易。刻意在教育中忽略安全性行為,實是陷學童於不義。
這波婚姻平權的辯論,凸顯出了台灣在愛滋相關教育的不足,也引起校園性教育退步十年的疑慮。愛滋議題本獨立於婚姻平權,不應該受到惡意操作。在平權路上,愛滋不僅僅是無礙,且是無關。
*作者為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