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導男子疑似5年前輸血染愛滋,卻在今年才被通知引發熱議,不少人質疑報導的公正性。台灣血液基金會表示,經疾管署追蹤,該名男子的檢驗結果為陰性,今年也沒有輸血感染愛滋個案;長期投入愛滋防治的專家與立委林靜儀也在臉書表示,充滿漏洞的報導將造成民眾恐慌。
長期投入愛滋防治、北市聯醫昆明防治中心護理主任莊苹說,一旦檢驗愛滋陽性個案,規定要在24小時內通報,立即啟動追蹤感染者過往捐血紀錄,就是為了維持輸血安全。
但並非所有人都會固定捐血,有些人3、5年,甚至10多年前才捐過血,因此會追蹤感染個案最後一次捐血,及往前算半年內所有的受血者紀錄,提供給當地衛生局做進一步追蹤,當受血者接到需要檢驗的通知一定會恐慌,但只要驗一次血確定沒被傳染,因為早過空窗期,所以陰性就是安全。
前婦產科醫師、立委林靜儀同樣在臉書中指出,媒體對於疫病報導必須秉持求證與確認的原則,早上看到用「疑似輸血感染」這樣的新聞,仔細看內文,卻充滿揣測與漏洞,據查新聞中所說的個案未感染,也未如新聞所述跟某些單位有那些聯繫溝通過程。
「對於一個常常需要評估輸血救命的前婦產科醫師,看到這樣會造成用血者恐慌,打擊防疫與感控信用充滿揣測暗示的新聞,我非常不可接受!」
台灣血液基金會公關處處長黎蕾強調,當血液基金會接到疾管署指示後,會清查愛滋陽性個案最後一次捐血紀錄與所有受血者名單,交給地方衛生局個別通知,但自102年1月起,提升血品檢測、全面實施核酸擴大試驗(NAT)後,至今近4年間,國內未再發生輸血感染愛滋病毒個案,且經篩檢有疑慮的血袋,一律不會使用。
莊苹說,捐血中心沒法在輸血的當下100%檢驗出來源血有沒有病毒,並不是疏失的問題,而是醫療限制的問題,感染後本來就有空窗期,目前捐血中心已經用了空窗期更短的NAT檢驗方式,把關更嚴。
她呼籲,媒體真的不值得用如此聳動寫法嚇人,時值冬日,捐血人本來就少,常常鬧血荒,若再如此恐嚇民眾,不僅願意捐血的人更少了,而受血者也人人提心吊膽,國外就曾發生不願接受輸血而送命的事,實為莫名的恐懼所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