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S Q&A
愛滋Q&A
醫師觀點:愛滋病患消耗健保預算?造成治療延誤的「歧視」才是元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6年9月刊登了一篇具有指標意義研究,HIV Prevention Trials Network(簡稱HPTN)研究計畫組織針對HIV感染狀態相異伴侶(serodiscordant couple),做了一項追蹤超過五年至十年的研究,1,763位接受抗病毒治療的受試者中,886位受試驗者的CD4陽性T細胞處在350到550單位的範圍,於這範圍即開始接受治療,是為「早期治療」的組別。

而另一組是877位受試驗者,在追蹤後出現兩次連續CD4陽性T細胞掉落至250單位以下,或是不論在何種範圍,臨床上已經出現免疫缺乏症候群的典型症狀,像是常見的肺囊蟲肺炎、嚴重口腔念珠菌、結核菌嚴重感染、卡波西式肉瘤等等,此時再開始治療,則歸類為「晚期治療」的組別。

 

認識HIV的追蹤指標

CD4陽性T細胞是已感染愛滋病患的追蹤指標,單位為細胞數/每毫米立方,為HIV破壞程度的指標。正常人的範圍介於500至1,600單位,而HIV感染者若在持續沒有治療的情況下,病程分為三個階段:「急性感染」,此時CD4陽性T細胞會遭到大量破壞削減,人體會有高燒、口乾舌燥等過度免疫反應的症狀;接下來是「慢性感染」,即空窗期,此時CD4陽性T細胞會緩慢回升,但不會再回至一般非感染者的正常範圍,一般來說是500單位上下。若持續不治療,則進入所謂「免疫缺乏症候群」,就是我們熟知的AIDS了,此時CD4陽性T細胞被破壞至200單位以下,已經不足以擁有恰當的免疫力。

美國衛生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DHHS)的《成人愛滋治療指引》裡,原本在2012年建議開始使用抗愛滋病毒藥物的時機,是CD4陽性T細胞小於500時。然而,隨著各界研究實證帶來的思潮改革,在共識下,指引開始提升至不論任何數值都要開始抗病毒治療;至2016年更徹底強化實證,「提早治療」已成為全球醫界具高強度共識的治療指引 。

 

在感染的第一個月後,血漿病毒濃度較穩定,且CD4陽性T淋巴細胞數穩定回升。慢性階段在臨床症狀上是沉默的,但如果此時HIV未受抗病毒藥物控制,感染的持續使CD4陽性T淋巴細胞的數目降至低於200時,機會性感染的風險顯著增加。另外,如果服藥順從不佳,如自行中斷治療等,再加上病毒複製的持續高度轉錄複製的「易錯性質」,病毒多樣性在感染過程中增加,便可能提升其對於藥物的抗性。

研究結果與背後的意義

而HPTN此研究的成果指標與之前的研究相較下,有個有趣的轉變,目標正是原本沒有感染HIV的另一半是否有被驗出HIV,並運用HIV聚合酶序列檢測出是否受已感染伴侶的HIV病毒感染。這研究最後指出,愛滋病患者早期就醫服藥,會顯著降低伴侶感染機率,在追蹤統計上顯著下降了高達96%;講白話點:「若我是潛在HIV感染者,在我有疑慮時,如果我願意接受醫療機構篩檢,並開啟早期治療,我可以大幅降低伴侶的感染風險。」

CD4陽性T細胞在350到550的範圍內,以及尚未有免疫缺失症狀出現,此時就是主動接受檢查並積極治療的好時機,也能促進整體社會健康。但是,這或許有先決條件,減少愛滋感染比例的正確之道,仍是要去掉歧視,鼓勵愛滋病友接受治療。社會必須接納這些病友,而不是順著傳統的意識形態汙衊同志性行為。你歧視對方,意欲將對方畫分與隔離得見不得天日,那便會有想像不到的反效果在未來咬你一口。

對於疾病的態度

當然,也會有人提出 「是否可修法讓男同志主動驗愛滋」, 筆者認為,這檢查來自於動機是否合理,而「這人是男同志」並非是個邏輯上得去檢驗的理由,因為就算檢查出來了,在社會的標籤下,恐造成大比例感染者不願配合治療;而目前制度上也未能保障穩固的婚姻關係,這更是個問題。

基本上,筆者不算毀廢婚姻的主張者,婚姻除了財產繼承之外,仍有它的價值,它是追求固定伴侶關係的健康促進。如果族群沒有婚姻保障,除了在需求與福利制度上被排除,致使未有固定性伴侶的關係成為常態,這才是讓該族群曝光於體液傳染疾病風險的原因。

總結各癥結點,依然得回到愛滋病在社會文化中被過度歧視的問題,導致我們對此疾病的掌控受到影響,不若B肝、C肝、肺結核等疾病容易積極介入,這讓這些病患錯失早期治療時機,並因此提高其伴侶的感染率,同時也提高整體感染率,進而增加醫療負擔。

筆者曾接過一個染有愛滋的性工作者病患,因為躲避逮捕而中斷愛滋病長期治療,致使病毒量失控,身體也產生了抗藥性。過去在跟精神科門診時,我也看過不少精神科醫師為了讓具毒癮病患保有穩定控制病情管道,便不會在此類病患上門後報警。

但在一個重視階級的社會中,許多人當然選擇把與自己利益無關的族群全部隔離就好。而正因過去這種思考蔓延在上個世代,今日台灣才會成為所謂的「高風險社會」,大眾對於解決陷阱是無能的,只能藉由坑殺掉入陷阱的人來換得安全感。

安全性行為的教育

至於性行為致使受傷而感染,有別於女性在性行為之前受到性反應影響,陰道會逐漸鬆開與分泌黏液,以保持陰道的濕潤與滑順,男同志間的肛門性交,即使性交前有性反應,肛門也不會鬆開,更不會分泌黏液以利陰莖插入。但是有經驗的伴侶,會藉助肛門按摩與潤滑劑的使用,來減少肛門性交的傷害。

排除使用異物的前提,肛門性交最大的問題是,肛門括約肌的強度不適合陰莖的插入。如果未經適當按摩以讓肛門括約肌放鬆,加上潤滑劑的使用,肛門性交將十分容易造成雙方身體的外傷,進而造成細菌或病毒傳染。因此,必須教育男同志適宜且安全的肛門性交模式。

愛滋疾病的事實

HIV感染者只要規則服藥,癒後與正常人沒有顯著差異,死亡原因分布亦與正常人約略相同,臨床上與正常人都一樣是慢性病死亡,慢性病種類分布也一樣,疾病負擔亦相同,頂多就是老年容易受肺結核感染而已,或是器官衰竭較早,但那時也已經與一般老年人口一樣準備臨終。意思是,在控制之下,病患和你我都是一樣的。標籤他們,造成他們不願規則地就診、服藥,導致併發症,這才叫「吃健保(預算)」。你越指控他們,醫療成本才越是沈重。愛滋病若不受藥物控制,死因與一般人不同,才會造成急重症醫療負擔。

在全球健康管理思維中,擴大疾病的治療介入,才是降低整體疾病負擔的做法。針對愛滋病和婚姻平權議題,拿掉歧視,多點同理心,才是預防及促進健康的起點。

 

Gilead Sciences公司以創新方案納入大量接受愛滋藥物的人群,包含中低收入戶。隨著整體治療效率提高,每人平均醫療負擔明顯下降。Gilead主要聚焦於愛滋與C型肝炎,是抗愛滋領域的領導廠商。

對於科學的態度

在婚姻平權小蜜蜂活動聽到很多同志朋友的擔憂,比方說男同志在官方科學數據上是愛滋疾病的高危險群,認為這些都是科學的迫害,論述只能往人文社會學的懷抱去逃避,其實這是不了解科學使然。

要記得,科學的角色始終只是個工具,而數字只是個被簡化的現象,省略了很多故事。解讀它、闡釋它的,仍然是人。任何現象可以做正負相的解釋,學術上可以做更多延伸的討論,就像愛滋疾病高危險群即便是事實,那到底要因此排斥之,讓事情更糟;還是用更認真、友善的態度來預防疾病及促進健康,都取決於我們的態度。

統計上也常見錯誤假設下跑出的錯誤結論,重點是,這統計結果能否禁得起臨床邏輯的論證。數字或任何報告出現不符合預期的結果,或是對的結果、卻有著錯誤的詮釋,我們都可以用知識和邏輯去挑戰它,這也是種學術精神,也是來自於筆者在第一線臨床和不認真的官僚對戰的經驗。畢竟,每個人的不同故事在糟糕的決策者面前都只是數字,因而造成很多政策衝突。而我們既然認為這樣不對,難道還要模仿這些爛事,去找藉口歧視他人嗎?

整理結論

有愛滋感染疑慮時,早期篩檢並接受治療,除了自己病情控制,還可以降低96%帶給伴侶的感染風險。

由婚姻制度促進性伴侶固定,是福利、也是健康保障。

愛滋病如果服藥順從性佳、控制良好,慢性病和死因分布與正常人近似,就如你我一樣。

建立友善環境,鼓勵患者接受篩檢、治療,並推行安全性行為教育,才是降低整體社會疾病負擔和醫療成本的做法。

參考資料

ORIGINAL ARTICL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for the Prevention of HIV-1 Transmission

N Engl J Med 2016; 375:830-839 September 1, 2016 DOI: 10.1056/NEJMoa1600693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翁世航

 

 

新聞出處

相關文章
購物車
Scroll to Top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獲得紅絲帶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