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S Q&A
愛滋Q&A
馬密3.0版登大舞台 一探愛滋患者心境與處境

 

 

 2019TIFA《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3月1至3日將於國家戲劇院開演,這次大舞台重製版本,旋轉舞台搭配白色觀景窗盒子,多媒體影像與演員對話,營造嶄新視覺效果,整齣戲描述一個愛滋病患者「馬密」的可能心境,還有性道德的責難,迄今雞尾酒療法可延長生命,最需改變的是社會看待愛滋的態度,一如看待癌友般給與陪伴與支持。

 編劇簡莉穎表示,2015年她擔任兩廳院駐館藝術家,展開為期兩年田野調查,並於2017年擇定實驗劇場進行《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首演,後來轉往水源劇場加演,今年三度重現,躍上國家戲劇院大舞台。

 導演許哲彬表示,「馬密」三度搬演,從小劇場轉換到大舞台,劇本9成沒改變,呈現形式卻須調整,畢竟「空間」是劇場的重點,小劇場觀眾與演員距離近,細節容易呈現,演員表現可輕易牽動觀眾,大舞台呈現必須精進,希望打造全新舞台視覺。

 許哲彬說,此次重製版修改幾個段落,演出150分鐘,沒有中場休息,全劇40多個角色,先前10人分飾多角,此番演員增為13人,舞台打造一個立方體白色盒子,置放於旋轉舞台,營造攝影機觀景窗感覺,時間跨距從90年代迄今,寫意呈現各個情境,隨劇情推移變換場景;早先小劇場版本的影像運用僅屬符號點綴性質,此次影像則與演員對話。

 簡莉穎指出,她當初創作劇本原擬打造《美國天使》臺灣版,但考量該作品屬於雞尾酒療法出現前的美國,她田野調查對象現年約35到40歲,受惠於愛滋病藥物控制而延長生命,所面對不同問題。

 簡莉穎表示,愛滋病患沒有很快死去,卻要面對心理恐懼與掙扎,還有「好病人」與「壞病人」的社會責難,所謂「好」是指「健康過日子」、「減少做愛」、「做愛帶套」,所謂「壞」是指繼續依照自己情慾方式過日子。

 劇中飾演「馬密」角色的演員竺定誼表示,他三度飾演這個角色,但自認永遠不懂愛滋病患在想什麼?但不爭的事實是,愛滋病患看待自己有病的心態,彷彿藏著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

 「馬密」劇情結構上,敘述一個拍攝紀錄片的女子,發現自己叔叔與愛滋病患者交往,產生家庭關係緊張,她試圖從「馬密」( 愛滋病患匿名代號)留下一本日記,追訪他身邊親友去拼湊圖像。

 再者,這個女子探究曾經收留許多愛滋病感染者的「甘馬之家」解散的真正原因,原來在共同目標下,卻因為路線之爭,產生所謂離開團體「叛徒」的標籤,將「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組合成為劇名。

 

新聞出處

相關文章
購物車
Scroll to Top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獲得紅絲帶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