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一名20多歲的男性,因為高燒至醫院就診,經X光檢查發現肺部有結節,原本以為感染肺結核,沒想到就算投藥治療2週,病情依然沒有起色。由於該男子曾赴非洲、斯里蘭卡旅遊,加上其後頸有傷口久未愈合,因此感染愛滋做一系列檢查,但住院1個多月,依然找不出病因,最後因為病患關節炎發作疼痛不已,才轉往風濕免疫科檢查,在抽血檢驗ANCA抗體呈陽性後,才確診其為ANCA相關的血管炎。
收治該病患的高雄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風濕內科主治醫師歐燦騰表示,血管炎是因為免疫系統攻擊血管組織,造成血管壁發炎而引起細胞浸潤、血管壁增厚、血管內壁破壞,導致血管腔狹窄甚至阻塞的疾病。由於其症狀多元且非特異性,在臨床上難以判別,但因血管發炎多在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腎臟與皮膚處,若病患因鼻竇炎、咳血、血尿、發燒、皮膚紅疹長久未癒,就要懷疑是血管發炎,儘早赴類風濕科門診治療。
根據國外研究,ANCA相關的血管炎主要可分為韋格納氏肉芽腫、顯微性多血管炎以及過敏性肉芽腫血管炎等3類,發生年齡在5~70歲皆有可能,但會因人種有所差距。譬如白人多於黑人、北歐好發韋格那氏肉芽腫、顯微性多血管炎易發生在南歐及日本。至於台灣的盛行率為何?歐燦騰則表示,因為目前健保ICD9疾病編碼無顯微性多血管炎,因此目前統計上有點困難,可能要等到疾病編碼升級,才能算出確切數字。
由於ANCA血管炎初期與感冒、膀胱炎無異,許多病患皆要等到關節疼痛赴類風濕免疫科檢查時,才會發現異狀。歐燦騰說,血管炎發作時進展快速,他曾遇過一位近40歲的女性病患,在發病後逐漸喪失聽覺,雖然經藥物治療後有明顯進步,但後來又合併頭痛、咳血、頭暈送醫,最後在申請生物製劑療程住院3個月後,才得以恢復正常生活。
「血管炎難在診斷,但如果能早點經過免疫風濕科的確診,治療起來並不難。」歐燦騰說,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除了治療效果不錯,復發機率也比過去的療法來得低,先前治療過的40歲女性,在使用後並無復發;20多歲的男性也在經類固醇及化療後,7~8年並無顯著症狀,唯需持續服用類固醇控制,並定期回診追蹤病情。
雖然生物製劑療效顯著,但歐燦騰也提醒,血管炎患者接受治療期間因為免疫力較低,不宜生食,也不宜吃未熟的荷包蛋,也儘量避免至人多的地方,出門時記得要自備口罩、筷子、湯匙以免感染,如果鼻竇炎、咳血、血尿、發燒等症狀,反覆發作且一直找不出原因,記得詢問醫師需否做ANCA檢驗,以免ANCA相關的血管炎找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