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台灣誼光協會臉書
覺得這篇文章寫的很好, 迫不及待想和大家分享, 於是重新譯寫為比較淺顯易懂的敘事體, 如有謬誤或遺漏, 懇請各位大大不吝賜教及指正, 感恩.
********************************************************************
集體孤寂
(內附短片)作者:與其人云亦云認為男同志藥趴就是團體遊戲群交大戰, 不如親自訪談實際參與這些活動的朋友, 請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與詞彙, 描述他們自己的活動.
社會大眾常認為男同志藥趴乃透過違禁品達到性解放的目的, 我本來也以為他們玩藥只是為了放鬆, 訪談內容卻直接打臉, 即便群交之後, 他們感受最深刻的還是排拒, 悔恨, 寂寞, 以及對親密的渴望.
我認為最好的介入就是公開討論如何避免過量傷身, 以及如何玩藥才是比較合適的作法, 應儘量避免批判式的談話. 我曾經讀過一篇主流媒體討論合適作法的文章, 作者刻意用了「很棒的活動」這樣的形容詞, 個人覺得並不恰當. 玩藥這件事絕對不是「很棒的活動」, 這裡面常常夾帶許多根深蒂固的困擾, 再加上智慧手機社交軟體隨手可得的陌生性伴侶, 如此這般成就的場景其實危機四伏, 怎麼會很棒呢?
許多公衛實務工作者都表示:男同志社群對性安全議題並不陌生, 只是有些人在性行為過程中作了不同的選擇, 或者在玩藥的時候, 心知肚明的預知違禁品很可能降低全程戴套的意願. 有位受訪者跟我說:「我寧願得愛滋, 也不要糖尿病.」這句話其實帶有感染愛滋已是無法避免的意涵. 不管愛滋治療藥物在21世紀的今天是多麼進步有效, 請別忘記你一輩子每年每月每日都要服藥.
許多誇耀違禁品在性行為過程可能呈現或強化的特異功能描述, 應盡可能降低或減少, 玩藥性派對並不如想像中精彩, 假如大家可以開誠佈公討論玩藥的原因, 很可能就會發現那是孤單與哀傷的. 假如社會大眾願意多認識多了解玩藥背後的種種因素, 就已經是很大的助力.
某位受訪者坦誠指出:藥趴性派對過程中,他會持續不斷透過智慧手機上網物色不同的性伴侶, 藉此得到更多滿足及體會; 也有許多受訪者認為玩藥是迴避焦慮相當有效的手段, 不過很多人認為違禁品並不能讓人滿足. 個人覺得:明明根本就不存在還眾裡尋他千百度的不斷追尋, 這個行為本質上就很傷人.
智慧手機社交軟體確實讓玩藥與多重性伴侶日趨正常化, 許多受訪者就明白表示藥頭都在網路上. 就算切斷這條路也無法禁絕. 倫敦知名藥癮減害中心的David Stuart認為:男同志玩藥其實只是想追求親密感.
因為從小就帶著秘密成長, 對身邊人事物總是提高警覺,擔心被人發現, 這種提心吊膽保持安全距離的作法, 不正就是與親密完全相反的疏離?長大成年一腳踏進智慧手機充滿性暗示與邀請的社交軟體, 努力讓自己融入這個環境, 甚至讓玩藥及高風險行為變成日常生活般的家常便飯.
我想說的是:社會大眾必須及時警覺玩藥背後錯綜複雜的種種困境與議題, 才有可能提供必要的協助.
P.S.英國境內每26個男同志就有一位愛滋感染者, 倫敦則是每8位就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