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希望「二○三○年消除愛滋」,即是零感染、零死亡、零歧視的三零計畫。但據調查仍有五成民眾對愛滋病有負面印象,環境的歧視阻礙了消除愛滋的最後一哩路,至今仍有百分之八的感染者未就醫,百分之五者未穩定服藥。
「醫師,這些藥我先備著,我常去看牙醫,若被醫師從雲端藥歷發現我的用藥紀錄,會被拒絕治療,等半年後我再視情形服藥…」,這是一名卅歲的年輕愛滋病患向高雄榮總感染科主治醫師林錫勳詳述的事實。
林錫勳指出,臨床上確實會有因為要看其他科別疾病而中斷治療的愛滋個案,尤其以牙科最常見。
怕被曝光、怕被拒診,成了病患中斷治療的緊箍咒。據二○二一年統計,仍有百分之十二愛滋感染者不知道自己感染。「歧視的環境一直都在,即使是醫療人員也避免不了,有些規律服藥的病患也是躱躱藏藏,還得把藥物裝在維他命罐子裡。」林錫勳顯得無奈。
今年是愛滋病毒發現四十年,根據台灣愛滋病學會及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於去年「愛滋認知網路調查」結果顯示,有五成民眾對愛滋仍存負面印象,四成民眾對感染者有錯誤認知或負面想法。
長年協助愛滋病患的紅絲帶基金會顧問林頂指出,只要病患願意出來治療,不只病情可控制穩定,還能達到治療即預防效果,而且初期感染者的免疫系統都能保持良好,平均餘命也與正常人相同。
林頂認為,愛滋病仍被汙名化,這也讓高風險者不願篩檢,加上民眾有錯誤認知,總認為自己沒有感染風險,讓找尋隱形個案特別困難,目前疾管署推動匿名篩檢,目的就是減少高風險者被迫曝光的疑慮,盼能提高篩檢率協助病患出來就診。
成大護理學系教授柯乃熒認為,年輕人容易接受愛滋病新知識,也必須讓高風險年輕人知道,愈早治療可愈快達到測不到病毒,生活就愈不受影響,國外甚至已有零星個案治療後痊癒,顯示經規則性治療,未來是有機會可清除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