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S Q&A
愛滋Q&A
HIV感染者不等於男同志,污名究竟從哪裡來?

李旻融/國立台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研究生

 

日前賴清德院長接見第27屆醫療奉獻獎得獎人後受訪時表示,現在愛滋病主要來源為男同志,引發極大的爭議。如果單就疾病管制署每個月所上傳的HIV/AIDS統計月報表中的數據來看,或許可以理解賴院長的話其來有自。然而,賴院長卻疏忽了解讀疾病防疫數據時最重視的兩樣事情:時序性與因果關係,造成對相關數據的錯誤解讀。

 

就結果而言,目前的統計數據只能告訴我們:HIV目前在男同志族群中盛行率比較高。但這並不表示HIV就是「男男同性戀之間所引起」,更無法將HIV與男同志劃上等號。身為一位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碩士,賴清德院長對於相關的統計數據理應要有更敏銳的解讀能力,而不該隨口講出一句會讓社會大眾誤解的話。賴院長的發言,反而加深一般民眾對於HIV與男同志的錯誤認知,並讓公共衛生與愛滋工作者多年來的努力付諸東流。

 

公共衛生領域的研究者與相關人員,在解讀統計數據時,最在乎的便是時序性與因果關係。透過特定的實驗設計,研究者可以知道疾病的機轉,進而找出致病的原因。然而,疾管署目前的愛滋病通報個案僅是趨勢調查,當中並無包含任何的實驗設計,無法透過數據正確地指出HIV傳播的原因,且缺少公共衛生在推斷因果時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無法藉由這類的數據,建立直接的因果關係。

 

近年來,公共衛生與愛滋工作者努力宣導HIV感染者不等於男同志,試圖讓大眾理解疾病的傳播並不會因為性傾向的不同而有選擇性的感染。此舉原是為了破除HIV與男同志的污名,並讓社會大眾可以更接受男同志。但目前我們卻可從「護家盟」、「反毒陣」等團體的論述中看見,只要關乎愛滋或同性戀,都是不應該存在或不被允許談論的。保全同志的陽光健康形象不僅無法得到更多的認同,反而可能造成弱勢群體互相排擠,將感染者打入更下等的處境,合理化歧視感染者的社會隔離措施。

 

其他與HIV/AIDS具有相同傳染途徑的疾病(如:B肝、C肝),在社會上並未有同等的歧視與污名。或許,透過賴院長的話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去反思,污名究竟從哪裡來?沒有人會願意生病,相關工作者長久以來的努力,是為了讓男同志與HIV感染者能獲得更有尊嚴的人生。即便男同志真的感染HIV,隔離與排斥並不會讓這個世界上的弱勢族群與疾病消失,唯有正視疾病的存在,我們才有辦法與之抗衡。

 

新聞出處

相關文章
購物車
Scroll to Top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獲得紅絲帶最新消息!